展开病例登记本,工整地记录着每个病人的姓名、住址、就诊时间、症状、用药等情况。一些病例档案由于年代久远,纸张已变色。“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做登记,有些我特别熟悉的人,就用脑子记,但脑子记不过来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周松勃说,“现在这33万多份病例,我敢说,在全国也可以数得着,再过些年,我想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周松勃的一位同行对记者介绍,过去,国家对村医病例登记没有明确的规定,现在大部分村医也没有这个习惯,多是拿个药、打个针了事。
病例档案好处很多
老周今年49岁,从医23年,自学成才,在此之前,他是村里小有名气的木匠。“我奶奶一辈子为村里人免费正骨,我也学了一点,老人说不为良相就为良医,我很羡慕做一个医生。我从医是受齐白石的启发,他也是木匠,27岁学画,我27岁学医。当年下决心改行,跟师父学了6年,给老人家磕头、每天伺候老人家,给老人家端尿盆,同吃同住。后来独立行医了,又上了河北医大的函授,1993年拿到了国家执业医师证书。”“给人看病,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马虎,我的严谨受老师影响,也受家庭影响。登记病例就是多用点心,多费点力,好处很多,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老周说。
比如,有患者去年收玉米的时候来过,老周翻开去年9月的档案,很快就查出来了,患者的病情变化、上次用药的情况心里都有了谱,然后对症下药,比照上次增减。
再比如,有的患者说,周大夫,这次用药不如上次效果好,翻开病例,就可以根据他治疗效果好的那一次开药打针。
另外,打开档案,看是否是医源性疾病,是否可以排除用药的副作用,也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这么些年,我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没有闹过一次医患纠纷,我这些年老老实实地按老师说的做,即使咱这是村里的一个小诊所,即使过去国家没有明确的病例登记、保存要求,我也严格坚持下来。”老周说。
涿州市卫生局局长吴泽良对记者说,目前村医的诊疗规范状况参差不齐。老周这么多年能严格按照业务要求去做,也说明他业务的严谨,这也是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严格的病例登记对患者的诊疗效果大有帮助。
两大摞良心账
除了病例档案,老周家中还有另一份档案:两本良心账———一大摞处方和两个大账本。
老周说,处方单他也按正规医院的做法,保留3年。这一些仍在保留的处方单有的纸张已经泛黄,有的时间已经有十几年、二十多年。除了用药的登记外,下面都登记着药费总计,也就是说,这又是一张欠条。有的是几元、有的是几十元,最多的几百元。“这都是一时不便,没有带钱来的患者,拿了药走了,说以后把钱送来。有的是忘了,有的是一时真没有钱,有的可能由于什么原因不想还了。我从来不催,下次他来看病我也不惦记,更不会提,该看病拿药还是看病拿药。许多人都还了,有的是隔了好多年,可能想起来了,就还了,把账收过来,人家心里也安。这些都是还不了的,还不了,这些账我一辈子也不会跟对方催要,也不打算要,就是个良心账。”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