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应对连续高温天气,石家庄实行环卫工错时作业,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11时至15时不再进行清扫保洁作业。
因为有了防护措施,环卫工是幸福的。然而,石家庄多个行业的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的高温防护却成了“空头支票”。
7月13日13时许,记者在某省直单位门口遇到了和本便当的送餐员。因为在大热天里骑电动车送货,送餐员热得满脸通红,汗水打透了背上的衣裳。“这么热的天,你们有没有高温补贴?或是其他防暑降温措施?”记者问。“没有措施,我们拿的是固定工资。”该送餐员说。
记者了解到,快递、送水等行业大都没有高温防护措施。一位乐百氏桶装水的送水工告诉记者:“无论多热,我们都没有错时,依旧从早送到晚。”
早在2012年,国家四部门就联合印发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人社部等四部门日前也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发放高温津贴。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用冷饮、绿豆汤、糖茶、毛巾之类的物品代替高温津贴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石家庄多个行业的高温从业者并没有获得高温防护,有的只收到绿豆汤、菊花茶、藿香正气水等消暑物品,更别说高温补贴等。
制约乏力,一些企业落实政策不积极
7月13日16时20分,石家庄建设大街与中山路交口的地铁1号线人民广场站施工现场,工人正在负二层进行土方开挖。该项目副经理杜林说,他们购买了防暑物品,宿舍全部安装了空调,并及时调整了作业时间。
虽然有了高温防护,但高温补贴并不是人人都有。“高温补贴,正式员工有,其他人员没有。”杜林坦率地说。
记者调查发现,因为政策乏力,企业落实政策不积极,高温环境下作业的送水工、清洁工等难享高温津贴。建筑业、快递业等行业更是成为不发高温补贴的“重灾区”。“什么是高温补贴,没听说过,也不知道向谁要。”石家庄建设大街石家庄新合作大厦施工工地,一名建筑工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