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贴饼子烙饼穿针引线样样精通 河北失明老太的“功夫”人生

2024-02-25 15:03:3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她叫王贵色,今年87岁,是河北衡水深州市唐奉镇南大疃村人。她20多岁时因为疾病双目失明,五彩的世界从此只能在梦中相见。但疾病没有打倒她,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重复着记忆中的动作,做饭、针线活样样熟练,甚至比正常人更精通。

突然失明辗转求医无果

王贵色年轻时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家务活、针线活,都是行家里手。结婚后,夫妻恩爱,孝敬父母,与街坊邻居相处得都很融洽。1957年,她20岁时,大儿子出生,给当时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无限的欢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孩子出生6个月时,她忽然感觉看人影比较模糊。刚开始以为是上火,没有休息好,就在村里的医生那拿了一点药水,但没想到病情没有好转,反而愈来愈严重。丈夫带她到省城大医院去看病,医生给开了眼药水和吃的药,并让三天后去复诊。看病是需要花钱的,去了一次花了3元钱,不敢去了。拆掉房子卖掉檩条、椽子才卖了1元钱。之后,就从村里医生那抓几服中药。但半年后,她的眼睛一点东西也看不到了。后来听说,在深县(现深州市)有一个医生,医术高明,曾经给两个完全失明的人看好了。于是,她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前往。医生检查后无奈地说:“你除了眼底的病,还有虹膜炎,好几种病加在一起,我也无力回天呀!”

再后来,又到其它地方去看病,均没有一丝好转。她自己也纳闷,自己的眼睛既不红也不肿;既没有眼屎,也不流泪,头还不痛,没有任何前兆,就这样失明了。村里的医生给了一个结论:营养不良,身上的养分到不了眼底的血管。

两年后,她的眼睛开始萎缩。她一度感到绝望,甚至想一死了之,但想到年幼的孩子,她又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摸索着适应黑暗中的生活

自己的事不能总求人帮忙吧,再说孩子也需要她的照顾,她开始练习做一些日常家务,摸索着适应黑暗中的生活。她让家人将每个物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然后用手探寻着,牢牢记在心底。

做饭时,听到咕嘟咕嘟的声音,就知道锅里的水烧开了。几个人吃饭,添几瓢水,抓几把棒子面,手就是尺子,水瓢就是秤。切菜时,右手拿刀,左手压在蔬菜上,中指的第二个关节处稍微向前突出,既掌握了切片的薄厚程度,又保护了左手的安全。炒菜时,用手感觉锅内的温度后放油,放食盐时用手捏起一撮,放几撮心里有数。听到院内树上的麻雀叽叽喳喳乱叫,知道天亮了,该起床做饭了。村子600米以外,有条地方铁路连接安平县城和衡水市深县(现深州市)前磨头,只有中午和傍晚两列火车运送物资。中午火车的笛声响起,就开始做午饭了。傍晚火车鸣笛,做晚饭,时间不差一分一秒。后来添置了钟表,听着钟声响几下,她就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了。

她先后生育了四个儿子,却只见过大儿子小时候的模样,其他三个孩子都没有见过。但她对孩子们的身高、体重、胖瘦、脾气性格,都了如指掌。听到动静,就可以准确判断出是哪个儿子来了。比如,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咳嗽声不同,如果咳嗽声轻微,只咳嗽一声,就是大儿子来了;如果咳嗽声音大,有一点嘶哑,总是连着咳嗽两三声,就是二儿子。

如今老人岁数大了,耳朵背了,需要当面大声说话才能正常交流。几年前,父亲去世后,四个儿子开始轮流照顾老人。

铁锅贴饼子最拿手

老人做的饭色香味俱全,她最拿手的是铁锅贴饼子。先和面,把一小瓢玉米面放在盆中,然后倒入适量的水,面和得要软硬适中。和面时,锅已经坐在火上了。用手触摸铁锅的边缘,感受锅的温度。如果铁锅温度低,饼子贴不住,会滑落到锅底。温度上来后,用右手抓起一个揉好的面团试探性地朝锅沿上贴去。用指尖感受水的位置,准确地贴在水上方1厘米处。第二个饼子以第一个为参照物依次贴上去。饼子全部贴在锅中,盖上锅盖,在锅盖上扣一个饭碗。估计时间差不多了,触摸饭碗,如果碗烫得不可触摸,说明火候到了,玉米面饼就可以出锅了。

有邻居串门时,恰逢她在贴饼子。看着她娴熟地贴完饼子,邻居目瞪口呆:“说实话,你眼睛真看不见吗?”老人笑着说:“这有什么好骗人的。”

老人烙高粱面饼也有自己的窍门。她把一碗开水倒进放好高粱面的盆中,用筷子顺时针方向搅动高粱面,稍后用手揉面,软硬适中后,分成一个个小面团,再用擀面杖擀成一个个又圆又薄的面饼,放在盖帘上备用。儿子烧火,她开始烙饼。她先把第一个饼放进七印锅内,用手感觉面饼发烫后,把第二个面饼盖在第一个上面,接着把两个面饼同时拿起翻面,此时的第二张面饼在下面。稍许,用手感觉温度可以了,把第一张饼推到旁边,第三张面饼放在第二张面饼的上面,再同时翻面,以此类推,第四张、第五张烙起来。锅内一般是五张饼,随着她的手不停地翻动,五张饼不停地变换位置。感觉到饼成熟后拿出,放在盖帘上,用笼布盖好。

这样烙出来的高粱面饼,软硬适中,嚼起来筋道有劲,口感好。如果一张一张地烙饼,吃起来比较硬,而且不容易存放。

可以熟练地穿针引线

最令人叫绝的是她可以熟练地穿针引线。老人的炕头有一个圆笸箩,里面装有针线、顶针、钱包等物品。只见她小心翼翼地从针线包里抽出一枚针,别在自己的衣领下方。然后找出一根铅笔长的高粱席篾,把它一分为二折断后,用指甲来回拉动,不一会儿,比针眼还细的席篾成了一个细细的圆柱体,简直就像变魔术。老人把席篾吮吸一下,一手取下衣领下方的针,另一只手在摸索中顺利将其穿入针眼。她把线头吮吸一下,然后在席篾上滚动揉搓,线头和席篾融为一体后,一手捏住靠近针尖的部位,一手拿住线头,口中叼着席篾轻轻一抬头,线头顺着席篾顺溜地钻进针眼。

如果是比较细的线,可以把两个线头挽成一个小小的疙瘩,如果是粗线,可以预留一个线头,待下次使用时穿插在秸秆上,再把右手中细细的秸秆穿插在左手中的缝衣针上。一旁的邻居见了,连连称奇:“真神了,你比我这个大眼睛的还要熟练呢。”

老人的炕头放着一件新做的薄棉袄,叠得整整齐齐,是老人亲手做的。棉袄有5颗纽扣,它们的距离相等,好像是用尺子量过似的。老人演示了缝扣子的窍门:第一个先缝衣领下方那颗;第二个则从最下方缝起,在棉袄边缘以上约10厘米的位置(成人手掌的宽度);第三个扣子在缝好的两个扣子之间,将布料进行对折确定位置;第四个扣子的位置,是将第一、第三个扣子之间的布料再对折;第五个扣子则将第二个和第三个扣子之间的布料对折。拿出尺子进行测量,五个扣子之间的距离丝毫不差,令人惊叹不已。(尚庆朝)

视频拍摄:尚庆朝

剪辑:刘昀

责任编辑:刘昀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