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就“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大对地方领导考核力度等措施,我省代表委员认为,企业和地方政府已没有在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上讨价还价余地。“其实,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背后,还告诉大家一个道理,那些重化工产业要及早转变发展方式,从资源能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培养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王义芳说。
考核的力度不能减,考核的方法可以更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衡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秀珍建议,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实施节能减排,并完善节能管理政策,修改和统一节能减排工作标准。设置出路,市场手段来促进 “为什么那么多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并没有正常运转?”在我省代表团一次分组讨论中,一位代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有代表分析,污水处理厂不运转的原因,一是机制上,目前主要由事业单位经营,运营成本高,没能力运转;二是市场问题,农业和绿化用水因为价格贵用不起经过处理的中水,很多地方的工业用水还在依靠成本极低的地下水。“既然这样,能否考虑健全机制让中水有市场?”全国人大代表、宏润新型面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超说,在进行制度性约束的同时,也要考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尝试碳汇交易等新模式,为节能减排开辟更多出路。
王超代表介绍,宏润公司投资上亿元在高阳县建成了“日处理能力折合生活污水8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他说:“同南水北调水贯通后每吨4元的长江水相比,自己的中水从价格、质量上都很有市场优势。”“变任务为机遇,有眼光的企业家应该看到节能减排中所蕴涵的巨大发展空间。”王超代表说。(河北日报记者董立龙)
他山之石:创新机制促“黑”变“绿”——访山西省全国政协委员李猛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2%以上,实现节能总量4000万吨标准煤。同时,该省纳入国家考核的5个城市2010年全部摘掉污染“黑帽子”。
一个昔日过度依赖资源发展、产业结构畸重的省份,何以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如此成绩?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山西安泰集团总裁李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主要得益于谋求转型跨越的山西省建立的多种机制,力促节能减排。
李猛委员介绍,这首先体现在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上,该省把各设区市政府和重点企业纳入考核范围,分别下达指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加大监察执法力度,落实奖惩措施,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其次,注重运用法律、经济、科技等多种方式构建长效机制。”李猛委员说,其中,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方面,大量推广了节能减排新技术;同时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主要污染物减排条例》、《节约能源条例》、《固定资产节能评估和审查条例》、《节能监察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标准和规划得以确立;完善有关经济政策,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了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资源性企业退出机制。
李猛委员说,山西省还着力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加大了政府节能减排资金引导,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绿色信贷”额度,吸引民间资本投入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河北日报记者董立龙)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