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这两天,石市第一医院眼科大夫熊朝辉一直沉浸在感动和忙碌中。作为石市“眼库”的一名工作者,在短短两天时间里,就有16人给她打电话,承诺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其中10人已在《捐献遗体眼球志愿书》上签字。这样的“盛况”,是2009年4月石市“眼库”成立以来,她第一次经历。她为此兴奋不已,感觉看到了“眼库”的希望。
据了解,我国早在37年前就开展了眼角膜移植手术,但因供体不足,每年只有1000人能够进行角膜移植手术。
认捐故事
一家三口填写捐献志愿书
“李记者,真没想到,《燕赵晚报》的报道效果这么好!这两天给我们打电话捐献眼角膜的人可多了,我们都忙晕了。”昨天上午,石市第一医院眼科大夫熊朝辉心情非常好。她说,其实这两天眼科的大夫们都很高兴。因为自从《燕赵晚报》报道了三位医生承诺捐献眼球的消息后,这两天石市“眼库”电话此起彼伏,不断有人询问捐献眼角膜事宜,仅承诺捐献的就有16人。他们当中,有干部、工人、农民和残疾人,既有一家三口前来签名的,也有夫妻携手承诺的,年龄最大的50多岁,年龄最小的20多岁。
“石家庄好人”徐建利,在石市二院诊治受伤的右臂间隙,也匆忙来到“眼库”,承诺捐献眼球,要为他人带来光明。
熊朝辉说,昨天上午一上班,她就遇到一对20多岁的小夫妻,来到石市第一医院,打听捐献眼角膜的事。跟他们一同前来的还有一位50多岁的女士。小伙子介绍说,年长的女士是他的母亲。一家三口是看到《燕赵晚报》的相关报道,才赶到医院打听眼角膜捐献细节的。熊大夫向他们详细地介绍了捐献眼角膜的程序,告诉他们,填写了《捐献遗体眼球志愿书》,就等于向社会做出了重要承诺,志愿者将来去世后,其委托人应立即通知“眼库”,并与医生联系办理有关捐献遗体眼球的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