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听完熊大夫的介绍后,毫不犹豫地在捐献志愿书上写下了各自的名字。
记者试图采访他们,但被他们婉拒。
夫妇俩被三位医生的大爱感动了
家住东简良东区的李志敏先生,现年56岁,在电光电子有限公司上班。
昨天上午,他偕同妻子马庆山,一同到石市“眼库”,填写了捐献眼球志愿书:“我志愿将自己遗体的眼球,无条件地奉献给医学事业,为盲人重见光明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请亲属或执行人遵照我的意愿,办理相关事宜。”
马庆山女士比丈夫小4岁,两年前从天元超市退休后,帮女儿照料孩子。老两口住着100平方米的村证房,生活虽不富裕,可他们很知足。她说:“我退休金1500多元,加上老伴的工资,够用!”
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夫妇俩追求更多的是精神生活的富有。12月25日,李志敏看到晚报《省会三位医生集体签字捐献眼球》的报道后,笑着对老伴说:“咱也捐吧?”马庆山接过报纸一看,同样被石市第一医院孙朝晖、熊朝辉、李亚楠三位大夫的大爱之心感动了,接过李志敏的话茬道:“咱们将来死后,把眼球捐给医院,不也是为医疗事业作贡献吗?”
12月26日,李志敏拨打了熊朝辉的手机,表达了他们夫妇的愿望。昨天上午,夫妇俩如约来到“眼库”,在捐献眼球志愿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警官在捐献中体验到生命的升华
48岁的崔连元先生,无论是在武警部队当兵,还是2006年从石家庄武警学院转业到石家庄市新华公安分局,始终不改沧州东光县口音。与他的乡音一样,他关注慈善事业的一颗爱心,也早已融入了自己的血液骨髓。
在他10岁的时候,38岁的母亲死于肺炎和气管炎。后来,他63岁的父亲又死于肺癌。家庭的磨难,砥砺了他勤劳善良的品质。他说:“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器官捐献的事情,如果是现在,我会把我的肺或肝脏,捐献给我的父母,让他们延年益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些年,他享受过骨髓捐献志愿者的荣耀,经历过多次无偿献血的自豪,还参加过多次公益活动。这些过程,让他的精神世界越发超越升华。因此,他在看到《燕赵晚报》有关捐献眼角膜的报道后,立即跑到“眼库”,填报了捐献眼球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