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我们了解到,需要投资拉动、实业兴市的邯郸,却把“吨粮市”建设提到了“大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高度,并就三年攻坚拿出了系列举措。此举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毕竟,与建设工业项目投入产出的成效相比,粮食增产对GDP的贡献没那么大。
郭大建:我明白你们的意思,就是搞“吨粮市”费力不讨好呗。
不能否认,一直以来,有一种思想,认为种粮不赚钱,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很少正式提出粮食增产的具体目标和措施。中央每年发个一号文件,大家说起来都知道重要,但在具体行动上不自觉,骨子里还认为种粮吃亏。
这种思想一定要转变,大家必须时刻牢记,粮食出了问题,就会制约一切发展。
记得2010年我到农村调研时,在地里遇到一位农民。我问他种粮赚不赚钱,他说,靠粮食赚不了几个钱儿。我又问他为什么还要种呢?他说,没钱花可以,没粮食吃不行。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也挨过饿,知道粮食意味着什么。农民这句朴实的话,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以我们邯郸为例 ,1000万人口按每人每天1斤粮食计算,每年要消耗36亿斤粮食,加上饲料转化十几亿斤,我市每年消耗粮食50亿斤左右。若我们实现“吨粮市”目标,每年能生产100亿斤,将为国家贡献50亿斤粮食,可以再保障10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不是简单的GDP数字所能涵盖的,粮食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存的最大民生问题。
而且,从发展角度看,建设“吨粮市”是加快邯郸工业化、城镇化的重大物质基础,没有粮食的丰产丰收,工业发展就失去了生产资料,畜牧业、养殖业就得不到快速发展,服务业也就失去了根本。
新闻纵深:在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邯郸连续三年从市本级财政拿出了总计2.5亿元资金,加上各县(市)按照1:2比例配套的补贴资金,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投入达到7.5亿元,单就粮食生产安排这么大的市级财政投入在全国也是少有的。邯郸怎么保证资金足额到位,让这笔钱达到预期?
郭大建:有人说我们拿出这么多钱搞“吨粮市”是犯傻,但我觉得这很值。
依靠传统生产方式,粮食生产到了一定程度想提高一斤都很难,像百米运动员一样,提高一秒都不易。那么要靠什么?就是靠科技、靠管理、靠重视、靠各项优惠政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资金的投入。
我们为什么对财政投入看得这么重?粮食增产,没有种子不行,没有化肥不行,没有农机不行,没有农业科技不行。这些都让老百姓来投入,他拿不起,他也不应该拿。农业增产本身就是政府的事儿,正儿八经的事儿。机关部门少吃几顿饭,少买几辆车,少出国几趟,不就什么都有了吗?
【责任编辑:殷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