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表最难的是整理游丝。游丝是调节钟表快慢的重要部件,比头发丝还要细两倍,很容易折断,健全人学起来都困难重重。王建海经常被弄得焦头烂额的,可他别无退路,只能不分昼夜地练习。
三个月后,游丝被他的脚“驯服”了。仅用了半年,他就掌握了健全人两三年都难以掌握的技术。
“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信誉。”
记者采访时,前来找王建海修表的顾客络绎不绝,有的是老顾客,更多的是慕名而来。
短短三四个小时,他就修了五六块表,还有四五块待修。为了赶时间,王建海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直到下午3时,才匆匆吃了几口饭。“累吗?”记者问。
“不累。干着活,心里踏实。”他笑着说。
1998年春天,王建海在老家摆了个修表摊,开始自食其力。
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他不能坐在椅子上修表,只能蜷身坐在工作台上,将身体几乎对折起来。为了适应这种姿势,他甚至曾保持这种姿势睡觉,第二天起床时常常难受得直不起腰来。
2000年5月,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王建海毅然告别父母,怀揣着两年修表攒下的三千元钱,只身来到北京闯荡。
头两三个月,围在摊位前的大都是看热闹的人,王建海每天就挣几块钱。为了节省开支,他常常不吃早饭,中午饿了,买俩烧饼就着水吃下去,就是一顿饭了。
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他毫不介意。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脚艺”的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为了多揽活儿,别人认为修不了的表他修,别人不愿意修的小电子表他也修。截表带的活儿,许多修表的人嫌费劲、不挣钱,他却从不嫌弃,有求必应,为此常常费劲地干上半个来小时。
长时间坐桌板儿,难免落下毛病,可即使身体感觉不舒服,他仍每天赶到修表摊接活儿。他说:“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信誉。很多顾客是电话预约修表,还有的特意从外地赶来,不能让人白跑一趟。”
寒冷的冬天,对于光着双脚干活的王建海来说,是最痛苦的时候。他的摊位紧邻市场门口,刺骨的寒风经常让他觉得双脚生疼,冻得都不听使唤了。可为了不让脏东西进到表里,他坚持不穿袜子,总是咬着牙强忍着修表。
为了提高技艺,2000年11月,王建海在北京报名参加了钟表维修资格证书考试,顺利地取得了北京市钟表维修行业资格证书。他还自费订阅了五六种钟表类杂志,一有时间就到附近一些大商场的钟表柜台转悠,了解最新的产品类型,琢磨手表的布局结构。2006年,在北京市首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和人才培养成果展上,他获得了个人技能比赛第一名。
因为待人诚恳、技术娴熟、价格公道,光顾王建海摊位的人越来越多,有不少是老顾客介绍来的,还有外地人甚至外国人慕名前来找他修表。
15年来,王建海共修好了五万多块表,其中不乏价值四五十万元的名表。
欧米茄公司曾邀请他免费进修
就像一株向日葵,一路走来,王建海一直沐浴着爱与温暖。
王建海的爱人小刘老家在陕西。2007年6月,当她在电视上看到王建海的事迹后,被他的自强乐观深深打动,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北京,向他表达爱意。2008年元月,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如今,他们的儿子已经两岁了。虽然王建海每月的收入除去家庭开支后所剩不多,但一家人却过得充实而快乐。
社会各界也纷纷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他的关爱和敬意。修表时,经常有顾客时不时地为他递上工具,对他嘘寒问暖,还盛情邀请他一起吃饭;有顾客为他送来了二十多块旧手表,给他做配件用;一对瑞士老夫妇听说他缺少专业工具和进口零部件,不仅把祖传的修表工具送给了他,回瑞士后还专门找了许多钟表的零部件,寄到北京;2007年,世界著名钟表企业——— 瑞士欧米茄公司的副总裁默纳先生,从电视新闻中得知王建海的事迹后,通过北京市朝阳区残联辗转找到王建海,邀请他到公司总部免费学习进修了三个月……
【责任编辑:金卫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