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裴京雷介绍,北河志和小学于2007年建成,2008年投入使用,当时仅仅有2个班,70多人,办公条件十分艰苦,教学楼、宿舍楼、食堂都在一栋楼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可这不是最让校长挠头的问题,最需要解决的是自来水问题。学校位于一座荒山上,只能从离学校最近的村子拉水吃,拉来的水,放在水窖里,供全校师生饮用。可最近的村子离学校也有三里地,还需要越过一道沟,翻过一座坡。为保证孩子们用水,学校专门安排了老师,负责每天的拉水工作,并对学生的用水量进行了限制,以保证有限的水量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想想过去吃水的窘境,裴校长惭愧地说:“办学以来,最纠结的问题就是家长们反映用水难问题,作为寄宿制学校,孩子的洗脸、刷饭盆都不能保证,我感觉这个校长当的理亏啊!”
如今
自来水送到校园各个角落
裴校长告诉记者,2008年下半年,学校从村子引了管子,通过加压泵向学校的水窖输水,供孩子们使用。但每到冬天最冷的时候,学校还得组织男老师,点着棒子(玉米)秸给管道“取暖”,防止因管道冻裂学校停水。“这条管道原来是铁管儿,因为每年冬天都冻裂,换成了现在的塑料管。”在学校的后山,学校老师盛京卫指着输水管说。记者看到,这条输水管跟连接两座山头的电线连接在一起,横跨一条沟,可以想象引这样一条管道的辛苦程度。
裴校长“用水难”的心结终于在2012年春天,随着消冻的池水一块儿舒展开来。2011年10月份,水务部门专门为北河志和小学修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27万元,在学校东侧打深度达180米的水井一眼,铺设供水管道300多米。2012年3月底,工程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直接将自来水送到了校园各个角落,孩子们用上了卫生、便捷水。“如今,这条输水管已经废弃不用了。”盛京卫老师感慨地说,拉水吃,冬天烤管子的艰苦日子已经成为历史了,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都是政府投资,学校没有花一分钱。水务局给孩子们办了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