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产业积淀已经使我省具备了竞争优势。”省国防科工局规划发展与科技质量处副处长封永存认为,近年来,随着石家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张家口席勒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等大项目的建成投产,我省通用航空制造业基础相对夯实。
据了解,2012年成立的中航通飞华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具有全产业链优势和年产50架飞机的生产规模,主要生产运五B轻型多用途飞机、小鹰500轻型飞机、海鸥300水陆两栖飞机、赛斯纳凯旋208B型飞机等主流机型,目标定位是建设中国北方中小型涡桨、活塞飞机制造中心,而席勒(中国)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则主要生产直升机。“由于产品、市场存在明显差异,两大整机制造企业成为我省通用航空发展的‘南北双璧’。”专家说。
审视近年来我省通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多点布局的态势也已显现。
在定州,包括中俄直升机和中乌航空发动机两个子项目的国研定州航空产业园项目正在顺利推进,加上当地即将开工的国鹰无人机研发制造项目,该市正在积极打造航空产业链条。
在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总投资近10亿元的旋翼机制造基地项目已经落户,该项目主要生产德国“云舞者Ⅱ”自转式旋翼机,预计年产量可达800架……
唐山正在进行的真高1000米以下空域管理改革试点,也成为我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未来,我省或将石家庄建设成通用航空产业制造基地,将唐山打造成运营和服务基地。”专家预测,我省通用航空产业将呈现南北同时起飞的发展态势。
保障能力欠缺,产业配套亟需跟进
11月28日上午,民航河北监管局组成的专家组一行来到石家庄栾城机场验收。
此前,该机场瞄准通用航空机场标准进行了大规模整改,此轮验收关系着该机场能否顺利取得通用航空机场的资质。对于规划将石家庄栾城机场作为主运营基地的中航工业通用航空产业华北基地来说,这是一次关系着未来发展的“大考”。
专家介绍,以选址为例,通用机场场址至少要考虑空域条件、气象条件、净空条件、周边配套设施等13项基本条件,而在机场设施、导航设施、服务配套等方面的要求更是严苛。
“中国通用航空发展面临的限制,并不只是空域资源。”中国民航局副局长王志清认为,目前我国仅有65个通用机场和300余个临时起降点,只有美国的2%;固定基地运营者仅4家;通用飞机使用的航空汽油仅兰州炼油厂一家生产。
有人预测,未来几年,配套设施的严重不足甚至会拖延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脚步。“通用航空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既包括空域问题,也包括机场建设问题,还包括基础设施培育,不是仅仅买了几架飞机就能解决。”王志清说。
“小飞机、大事业”,让通用航空“顺势起飞”,亟需多方保障和支撑。
建设通用航空机场是配套设施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缺少通用机场也是我省面临的突出问题。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石家庄、邯郸、秦皇岛、承德、唐山、张家口等民用机场或军民两用机场已经陆续建成投运,但相比我省到2020年建设13个通航机场的目标,仍需再加一把力。
对此,封永存建议:“省级层面要支持各地将通航机场纳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序列,加大对通航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对通用飞机制造、应急救援、工业服务、飞行员培训等领域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
专业人才的短缺从省内为数不多的几家航空飞行学校面临的教师荒就可见一斑。
“在我省,既有飞行经验、持相关证照,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少之又少,一名老师在多所学校兼职的现象很普遍,而大部分老师来自京津地区。”一位飞行学校负责人如此坦言。
完善配套提高保障能力已成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