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翠爽从手机里翻出两张照片:一张是几年前智能手机还未普及时大学同学聚会的照片,只见大家面对面愉悦地聊天,说得投入,听得专注,场面温馨;另一张则是前不久大学同学聚会时照的,画面上,大家都正低着头玩手机。
她回忆说,这次聚会,刚见面时大家还嘘寒问暖,可是没一会儿,同学们就纷纷拿出手机,有的把场景、美食拍下来“晒”在自己的微博、朋友圈里,有的则忙着低头玩游戏、发微信。“平常不见面时,大家常用手机联系,感觉挺亲近;可好不容易见了面,却好像又没多少可聊的,只能形聚神散,各自与手机亲近。真是‘相见不如思念’!”她感慨。
对于这种现象,省会公益组织心灵花园的心理咨询师石聪欣分析说,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渐渐使不少人产生了依赖。用智能手机随时了解新闻资讯、与人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无可厚非,而一旦对手机过度依赖,将其作为倾诉的渠道或消磨时光的工具,却不愿和身边人交流,就不正常了。
“人际交往的本质是情感的交流,需要真实的人际互动。一方面,通过手机进行的虚拟互动无法达到真实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又影响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石聪欣指出,过度迷恋或依赖手机,久而久之,人的情感会变得淡漠,交流互动的能力也可能随之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