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周聪聪
本届吴桥杂技节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我国杂技节目制作产生过程正呈现“借智”“借力”的趋势,即打破之前各杂技团体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团体间劳动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整合,分工细化。
在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之前,记者百思不得其解:本届杂技节上《扇舞丹青——头顶技巧》的表演团队是江苏射阳杂技团,《“秦俑魂”——独轮车技》的表演团体是吴桥杂技学校,然而节目主创为什么是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团长李西宁?
加重这种困惑的是,表演后台有一群人特别忙碌,刚刚还是扮演兵马俑,下场后,又摇身一变,穿上《扇舞丹青——头顶技巧》的一袭水墨长衫。后来记者才知道,他们都是专业舞蹈演员,在杂技节目中,专门负责舞美包装,一方面参与节目前期舞美设计,另一方面,演出时,还充当舞美部分的演员。
如今,杂技正向一门综合艺术演变,会借助多民族、区域特色进行表演形式包装,对音乐、舞美、服饰等各方面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这无形中给杂技演员造成很大的表演负担。省杂技团团长陈书镇在介绍《粉墨雅韵——晃梯顶技》时曾说道:“毕竟是杂技演员,他们做些基本扮相没问题,但如果想提高舞台表现力,完成相对高质量的舞美动作,恐怕不好说。”
而本届吴桥杂技节上,这种“舞美外包”方式无疑既丰富了杂技节目表演形式,让舞台变得更赏心悦目,又弥补了杂技演员在舞美表现上的不足。在舞台上,舞蹈演员专心舞美表演,杂技演员专心展示技艺。如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李西宁会被其他杂技团邀请,“献智”参与创作。
虽然也有人担心,资源的集中会造成节目的同质化,但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的流动,以市场化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艺术创造力及表现力不足的问题。
如同社会发展原理一样,社会分工的明确和细化,能够促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与发展。相信杂技创作生产中出现的资源整合、分工细化的新趋势,将促进中国杂技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