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侧记

2016-06-14 09:10:4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孙明霞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俊凤为学生讲解剪纸技艺。王明娟摄□本报通讯员武海波本报记者李建成6月11日,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承德举行,这是我省首次承办该项活动。

    传承——

    让文化遗产走近青少年

    6月8日,“2016年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活动”走进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活动内容包括文化遗产主题讲座、文化遗产知识竞赛、文博动手体验类活动等多个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版块,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

    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刘临安为上百名大学生讲述了《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讲座深入浅出、活泼生动,丰富了学生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以前没注意,原来有那么多的文化遗产就在我身边。”文学与传媒学院大学生王金晗说。

    6月8日上午10时,在文学与传媒学院演播厅,一场文化遗产知识竞赛正在举行。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等6个学院18名学生展开激烈竞赛。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考古、博物馆、文物保护、世界遗产知识等方面的比拼,加深了同学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

    在校园图书馆广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俊凤的展台围满了大学生。构图、动剪、左右手配合,石俊凤手把手地教学生们剪纸。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吕佳佳自己剪成了一只蝴蝶,兴奋不已。“原以为文化遗产会很枯燥,没想到这么有趣,我很有成就感。”她说。

    “青少年是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担负着保护、发展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使命,决定着文化遗产未来的命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离不开青少年。”国家文物局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姚兆表示。希望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和轻松愉快的参与互动项目,可以让青少年在了解、参与、学习文化遗产知识的同时,建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心和价值观,增强主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及创新能力。

    利用——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6月11日,在世界文化遗产普宁寺前的广场上,众多依托文化遗产开发出来的文创产品吸引了游客的关注。

    来自武强的年画艺人现场演示了年画的制作过程,游客们为年画制作技艺感到惊叹。“确实很美,可现在谁家过年还贴年画啊?这东西已经过时了。”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大伟感慨地说。

    李大伟的担忧也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给年画这门古老技艺赋予更多现代元素,让它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现在武强已经借助年画开发出来许多产品。比如,年画水杯、T恤、手机套等等,这些具有浓郁中国元素的产品,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我们的木雕是按照普宁寺千手千眼观音原型纯手工雕刻而成,它既是商品,也是文化载体,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载体,文化遗产会活起来,这对于传承文化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一名参展商向参观游客介绍说。除此之外,微缩的宫灯,栩栩如生的布糊画,众多文化遗产都在以日常用品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在许多人眼里,文化遗产或是供人观赏的实体建筑,或是与现代生活脱钩的精湛技艺。”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表示,为了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文物部门作出了许多努力。“要将文物保护维修与开放利用结合起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尽可能向公众开放,继续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公众考古等活动扩大宣传,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积极发展文物旅游,推动红色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张立方认为,文化遗产之所以能长久保存下来,都是经过历史验证的优秀文化,蕴含着当下仍值得借鉴的工匠精神,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文化遗产与生活的结合点,进行创新发展。

    “我省正在大力扶持文创产业发展,现在已开发出了上千种与文化遗产有关的衍生产品。”张立方表示,随着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意识的逐渐增强,未来文创产业一定会有大的发展,文化遗产会通过融入现代生活而获得新生。

相关新闻

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展览在避暑山庄开展

2016-06-13 11:16:27

6月11日,“丹青记忆·守望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古建筑保护摄影展在避暑山庄松鹤斋开展。

石家庄:全国文化遗产日重走古驿道

2016-06-13 09:34:28

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结合“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主题,石家庄市文物局主办了“重走古驿道”活动,组织群众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陉古驿道,零距离感受本土悠远深厚、丰富多彩的文化。

热门推荐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6
  • 新闻热线:0311-67563366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