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钧
每逢假期探家,常与年逾古稀的母亲在客厅唠家常。一日,母亲忽然起身去卧室,转眼间,拿来一些自己创作的诗歌草稿,说想请懂行的人给看看。她那认真而又急切的表情,就像小学生等待老师的评判。
这着实让我意外了。想不到,母亲居然写了那么多五彩缤纷的诗歌:寄情花草、寄情山水、寄情友谊……一叠厚厚的诗稿,将母亲的生活,一股脑地展现出来。
母亲出生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国破家亡,家里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能供得起孩子上学?然而,对读书的渴望,让母亲做梦都梦到学堂。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进了学堂,母亲哭闹了好久。最后,外祖父终于拗不过母亲,东拼西凑交了半年学费,送母亲进了学堂。母亲的刻苦是出了名的,小学至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为家里免去了许多学费。
初中毕业,母亲在贫困的山区已算是高学历了。然而,她的志向并不仅限于此,读书的梦想始终萦绕在她的脑海里。听说洛阳的技校招生,也不懂技校是干什么的,能学到什么,16岁的母亲竟从大山坳里,跋涉了几天,赶到洛阳求学。从此,时光改写了母亲的命运。“小小一棵松,生在岩缝中……忽然春雷动,平地起飓风。驱散雾阴霾,万里玉宇澄……”这种奇特的人生际遇,当然脱离不了时代和社会的影子,与此同时,母亲也在岁月的光阴里获得了更珍贵的人生启迪。
小时候,母亲常对儿女们聊一大堆知心话,比如,做人要学梅、兰、竹、菊的品德,培养高洁、谦逊、刚直、淡雅的品性。那时,孩子们往往似懂非懂,想不到,母亲的话却深深刻在了每颗稚嫩的心里。时光如流水,多年以后,兄妹几个都长成大人,唯一不变的,恰恰是母亲当年的训导:正直做人、清白做事。
还记得,父亲去世后,母亲久久沉浸在悲伤中,她把父亲的照片,小心翼翼地摆在床头,安静地守了三年。孩子们都劝她出去走走,散散心,母亲就是不肯。直到父亲病逝三周年以后,母亲才有心思约几位老友,到外边去看看山水。
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不仅让母亲从沉重的打击中走了出来,而且唤醒了她久违的激情。她缓缓地铺展开绵密而炽烈的诗情,用一支笔,替自己表达看不见的喜怒哀乐。在她的诗句中,你能感受到秋高气爽、明媚艳阳,能领悟到名山大川的险峻奇伟,能尽情享受“天然氧吧”的清新气息……
尽管岁月流逝,容颜易老,但母亲始终保持着生命的活力。前年,在电话里听母亲说,他们毕业六十年的初中同学要组织一次聚会,她因此高兴得几夜未眠。古稀之年,同学们情深意切地回味往事,共叙友情,大家仿佛追回了逝去的青春年华。其实,母亲的中学生活极其艰苦,常常要到深山里去砍柴,扎竹笤帚,日子艰辛。然而有趣的是,母亲在回忆里,居然乐趣无穷。其实,善待每一种生活,才能令自己留存不同年代的美好记忆。
静静阅读母亲亲手创作的诗,深切感受到了“诗意生活”。虽然不能时常陪伴母亲左右,但我明白,拥有年轻的心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之美,母亲的生活将变得乐趣无限、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