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治国
记者郭慧岩 见习记者白金娜 文/图
这个春节,燕赵都市报记者回到家乡秦皇岛市卢龙县过新春。卢龙县素有“中国孤竹文化之乡”的美誉。
1月29日,记者来到卢龙县卢龙镇南关村,采访了村民朱治国,这是位80后的小伙儿。过去依靠传统农业,朱治国一家几口人种地总收入每年才三五千元,朱治国只能出去打工,北京、天津,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近几年,看到了家乡的变化,于是回家干起了大棚,开起了机械化养殖场,尝到了现代化农业的甜头儿。
大棚绿色蔬菜 平均每个大棚收入达三万多元
在朱治国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他的蔬菜大棚。棚外滴水成冰,棚内温暖如春。一株株瓜藤顺着线直往上爬,嫩叶点缀在每一条网线上,更显得绿意盎然,春色满棚。
朱治国介绍,他积极引进有机肥料,以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从自家机械化养鸡场引进大量鸡粪,用作蔬菜肥料,将种植、养殖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生态循环,使其种植的蔬菜绿色、健康、新鲜。
北京、天津、唐山、东北的一些客商争相到来收购蔬菜,实现了产销一条龙。去年平均每个大棚的纯收入达到三万多元。
“鸡倌儿”的年收入可不少
一年能挣20多万元
之后记者又来到朱治国的机械化养殖场,规模很大,大概有两万多只鸡。朱治国介绍:“养鸡场全是精细养殖,不使用任何催生素。一年出四到五次栏,正月十七出一次栏,每只鸡的利润是三到四块钱,年收入平均二十多万。”
养鸡场的生产线包括自动饮水、喂料、照明、控温及打扫粪便。场内还精心设计并制成了自动降温、自动消毒等设施,只需用手指轻轻按下按钮,就能同时完成上万只鸡的饲养和管理。
“鸡倌儿”的生态农场梦
然而,朱治国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在卢龙南关村西山承包了一块山地,筹备开办生态家庭农场。“我准备以山水资源为依托,在生态家庭农场里,开发观光度假、户外运动等特色的旅游项目。”谈及未来,一直很腼腆的朱治国脸上写满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