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新春走基层 春暖京津冀丨京冀“牵手”,“卡脖子”变成“撒手锏”

2024-02-23 07:53:2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2月20日,在河北智昆精密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耐久性试验测试。河北日报记者 周 洁摄

一微米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70。在石家庄,这里生产的RV(旋转矢量)减速机,精度能控制在几微米以内。

减速机,机器人的“关节”。前些年,一直是我国的“卡脖子”难题,70%都依赖进口。

把精度控制在几微米以内又意味着啥?意味着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减速机,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石家庄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协同创新——北京研发、石家庄转化。

2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石家庄高新区的河北智昆精密传动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只见机械手臂正转、反转、回转,一连串动作挥洒自如。

“如果没有协同创新,这样的创新突破是不可能的。”回望这些年发展,该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刘泽鹏深有感触。

这个故事,要从2015年讲起。

这一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第二年。这家生产工程机械减速机的石家庄企业,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到北京寻求合作。

彼时,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跃明正向“卡脖子”技术发起攻关,RV减速机进入最关键的研发阶段。

“这正是我们要找的核心技术!”董事长陈绍龙毫不犹豫地投了1亿多元。当时,企业年产值还不到1亿元。

为什么是北京?为什么是减速机?“这里有核心技术,有高端人才,有创新生态。”陈绍龙说。

从另一个角度看,石家庄所厚植的产业基础,以及政府部门有求必应的保障,成为滋养协同创新开花结果的肥沃土壤。

然而,协同创新背后的逻辑,远不是这么简单。

产品展台上,刘泽鹏拿起一台减速机指给记者看,里面就像一个太阳系,既有太阳轮,也有行星轮。

行星轮就像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自转一圈的同时公转40圈,通过精密传动,实现机器人手臂的精准定位。

设计生产如此复杂的“太阳系”,难度可想而知。

从1到100,正是“烧钱”最多的阶段,每年投几千万元出去,连个响儿都听不到。很多人心里敲鼓,但陈绍龙认准了这条路,“一旦成功,将从初级产品升级到高端产品,未来市场不可估量。两年不行三年,三年不行五年,一定能做成。”

2017年,智昆科技在石家庄成立,总工艺师周建慧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常驻北京的。为了尽快掌握最新技术,他每周都会往返于北京和石家庄之间。这样的奔波,一直持续了三年多。

再后来,生产基地搬到石家庄,北京的科研人员又开始常驻石家庄。“研发和生产是在一起的,北京的事,石家庄的事,都是一家子的事。”周建慧笑笑说。

多年合力攻坚,终于生产出高精度的减速机:传递精度误差小于1弧分,精度寿命8000小时以上……

有了这个“撒手锏”,智昆科技开启了“开挂人生”——年产减速机15万台,去年销售收入1.5亿元,预计2026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

为了让减速机结构更紧凑,科研人员一直在持续研发。前不久,中试突然出现异常,根据设计图纸,一个重要零部件尺寸总是出现不一致。

发现问题后不到半小时,公司管理层、北京研发人员、石家庄工厂负责人就已经坐在同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工艺异常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针对可能的原因逐一验证,会议结束不久,问题就解决了。“产学研结合越紧密,创新就会越快。”周建慧说。

“协同创新为我们开辟了新赛道,未来还将有更多机遇等着我们。”刘泽鹏信心满满。(河北日报记者 周 洁)


责任编辑:苏琳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