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太行风丨煤港清流

2024-03-15 08:27:5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2023年10月14日,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港区码头全景。刘建玲摄

走进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黄骅港”)之前,我从资料中了解到,今天的黄骅港拥有绿色、生态、“两湖三湿地”等与过去大不相同的标签——这“煤”的王国变化有多大?

当我穿行于港区,无论在办公区、生产区还是职工食堂,都能看见这里的人们衣履光鲜,许多人工装中内搭着雪白的衬衫——那个清洁美好的现代港湾梦,已经实现了。

清洁美好的现代港湾梦

时光回溯到198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一篇题为《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的新闻稿震惊了世界:一个与世界七大煤田齐名的新煤田——神府煤田,从此为世人所熟知。

时值改革开放,春风劲拂,各行各业渴求能源。将神府煤田生产的煤外运,需要港口。专家们将目光移向了当时的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县,历经十多年论证和建设,一座国内最大的煤炭下水港,横空出世了。

在常人看来,煤炭港口不过就是把火车运来的煤炭装进船里,这有什么难的?

只有走进黄骅港区,才知车厢与船舱两个容器之间,翻、堆、取、装的过程尽是“迷藏”。

翻车机,这是黄骅港最关键的启动“按钮”。许多员工来到黄骅港的第一个岗位,就是翻车机司机。

灰蒙蒙的天空,发黄的自来水,荒凉的盐碱滩,煤尘飞扬的港区……这是黄骅港设备管理中心副经理汪大春2001年刚入职时看到的黄骅港。

汪大春生长于山清水秀的江西省高安市。在那里,白衬衫在他眼中平常得就像每天都能看见的日头、月亮、山川、花木。然而,他没想到,当他从上海海事大学毕业来到黄骅港,“白衬衫”竟然成为自己的梦魇。

第一次下车间,汪大春想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好印象,他在崭新的工装里特意配了一件白衬衫,兴致勃勃地奔向一期3号翻车机房……

他看到了什么?

煤灰乱舞的车间里,翻车机刺耳轰鸣,摘正钩师傅戴着安全帽和防护口罩正在作业。汪大春还没回过神,就被一股“煤浪”差点儿掀翻:工装瞬间成为“灰装”。还没来得及沮丧,摘正钩师傅说话了:“小伙子,不知道咱们这是煤炭港口吗?敢穿白衬衫?!一看就是第一次到现场……”

从那以后,汪大春再也不敢在港区随便穿白衬衫了。

生产三部操作员宋巧敏成为翻车机司机时正值妙龄。本来,她坐在翻车机车间旁的操作室里,面对屏幕和按钮工作;但摘钩室与翻车机电缆沟相通,遇到块煤等易起尘的煤种,每节车厢翻下去,腾起的煤尘立即将摘正钩师傅整个“吞没”,白天瞬间变成黑夜;煤尘还会突破密闭的门窗,侵入操作室,小宋她们擦都擦不及。

煤港的污染主要来源于两个“罪魁祸首”:煤尘和煤污水。

2011年,黄骅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了落实国家对环保的新要求,集团领导下定决心向生态、绿色港口冲刺。也是在这一年,黄骅港决定在三期工程中摒弃传统堆场模式,首次大规模采用筒仓储煤。将煤装进“口袋”,以物理方式从根源上防止煤尘外溢,这在国内也属首创。

当时国内的煤港并无使用筒仓的先例,只有江苏一家电厂小规模地使用。黄骅港立即派技术人员前去取经,却发现可供参考的经验并不多,建设黄骅港适宜的筒仓工艺还是要依靠黄骅港人自己研究、探索。前期推论工作持续了近两个月,论证了筒仓的安全性能,解决了卸料小车“飞车”、给料口堵料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此后两年间,48座筒仓拔地而起,规模世界第一。黄骅港不但要挖掉污染的“祸根”,还要变废为宝根治污染。

2023年10月14日,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调度室内,工作人员在观察现场生产动态。 刘建玲摄

自主创新,向煤尘宣战

登上高高的天桥,俯瞰一列列运煤火车缓缓驶入,只见长长的车厢被定位车牵引至入港第一站——翻车机房。

翻车机张开“怀抱”,一次“抱”住4节车厢,20秒内整体翻转约160度。320吨煤炭瞬间被卸入底层漏斗,翻车机两侧持续喷出白色高压干雾,与黑色煤尘结合,煤尘被稳、准、狠地“压”了下去——翻车机是煤炭通过火车进入港区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港口作业的源头;从源头上抑制煤尘,除了我们看到的表层干雾抑尘,在翻车机底层还有抑尘的核心技术——黄骅港自主研发的“本质长效抑尘技术”。

2013年,黄骅港成立清洁生产项目小组,汪大春担任组长。不久,他与同事们被派到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学习考察。纽卡斯尔港也是一座煤港,港区的干净整洁深深触动了汪大春等人。他发现,纽卡斯尔港采用全部水洗方式,立即断定这并不适用于黄骅港:“黄骅港位于中国北方,冬天易结冰,而盐碱滩里淡水本来就稀缺……”

汪大春暗下决心:“只有因地制宜、自主创新一条路!”

从澳大利亚回来,汪大春就像变了一个人,整天泡在港区,与煤尘展开了战斗。

他带领团队对露天堆场皮带机和一期、四期部分机房实施整体升级改造,设计出一套与翻车机底部振动给料机相结合的自动洒水装置和控制系统。

开始的两个月,粉尘浓度确实有所下降。但接下来效果甚微,粉尘浓度数值依然高于国家标准。

“是除尘器的设计能力不够大,需要增大抽风机功率把粉尘吸走?还是再增加几个除尘器?或者提前洒水……”汪大春带领团队反复试验,翻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终于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经过数月试验,汪大春得出结论:当底层漏斗洒水量为作业量的7‰时,抑尘效果最佳。“振动给料漏斗出料口相当于一个簸箕,水流均匀洒在煤流表层,能够确保煤炭刚好‘喝饱’,这样后续的皮带机、转接机房、堆料机等环节就很难起尘了。”汪大春说。

汪大春终于看到了日夜鏖战后的曙光:对比国外全部水洗的方式和国内传统抑尘模式,本质长效抑尘技术实现了精准高效抑尘和水资源循环利用。

2016年,本质长效抑尘系统等节能环保项目得到有关部门高度认可,并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多项科技奖……此后,汪大春团队在“生态港口”这条探索之路上一路开挂,又通过多项技术改进,减少了港口煤尘污染。

2018年,汪大春主持完成了9台堆料机加装洒水抑尘系统、85套皮带机洗带装置,最大程度地抑制了皮带沿线底层粘煤灰可能引起的扬尘。

2019年,黄骅港采用堆场智能补水系统,既解决了冬季大风时喷枪洒水不均匀导致堆场煤炭结冰、影响作业效率的问题,又能方便快捷地完成均匀补水,堆场再也不起煤尘。

建港20多年,黄骅港的科技创新凝聚了全港人的心血,取得丰硕成果。煤炭出港的四个工序:翻车机、堆料机、取料机和装船机,先后实现从现场到生产指挥中心的室内集控。“煤场不见煤”,终于从梦想向现实迈进。

五彩斑斓的“黑”不是梦

蒹葭苍苍,秋水长天。

莲园的一湖碧水,诉说着那些雨水、压舱水与煤污水的前世今生——黄骅港人硬是让昔日一座垃圾场,蜕变成了“两湖三湿地”水系中的人工湖生态公园。

如此变化的发生,是因为港区内有一个纵横交错的水神经网络。

“看到我们那几个湖了吗?都是被泵站控制的。我们的工作就是对这些湖的水位和水质进行实时监测。智能系统能够把其他地方多余的水,引流至人工湖并储存起来;如有需要,也能把湖里的水抽到洒水泵房。”说这话的是黄骅港科技信息中心的“自动化大王”许童童。

黄骅港的水,既有海水,又有淡水。海水畅通了航道,而港区生活生产所用淡水,每年高达420万吨。如何有效用水,曾经是黄骅港人面临的巨大挑战。现在,港区40多个泵站联结着纵横交错的水网,通过科技的魔力,黄骅港已经实现了对水资源远程集控的“一屏可见”,开哪个泵、关哪个阀,都可通过信息中心的“大脑”科学规划,最大限度地收集可用之水,绝不浪费。

“原来的水监测是什么状态?每个泵站信息隔绝,只能派人骑车、走路去现场察看水位高低和水质情况。现在,我们有了集控系统,泵站的所有开关信号皆可读取,在控制室里通过屏幕就能看到所有泵站的运行状态,轻触按钮就能控制开关阀门,再也不用跑来跑去了。”许童童说。

许多人想象不到:黄骅港的淡水,有一部分来源于煤污水、雨水、压舱水。许童童对这些水了如指掌:“压舱水随长江流域的船舶而来,均为优质淡水,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以前都是排入大海,既浪费又破坏海洋环境。现在集水系统与船舱对接,通过提升泵站将压舱水引入泵房,可供洒水使用。如果泵站已满,则存入湖里。雨水和煤污水以前流进海中也易造成污染,现在收集到蓄水池,处理后导入湖里,随时可以调水用于生产。”

2019年,黄骅港顺利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验收,成为全国首个五星级绿色港口的干散货港口,在新华社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的《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海港篇)》中,黄骅港绿色安全评价在全国22个沿海主要港口中排名第一。

一个白色的电子显示牌,立于莲园的花丛绿树中,显示牌上面的数值显示着港区空气指数的实时情况。走在港区,这样的显示牌随处可见,18套TSP在线粉尘监测设备实时感知着港区的空气质量——这些设备的作用,是检测空气中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

走进莲园的那一刻,电子显示牌上显示的数值是0.098毫克/立方米,这个数值不足国标限值的10%。现在,黄骅港区的TSP年度均值为0.078毫克/立方米。

煤港变美港,莲园是见证。

走进生产管控中心一楼的生态环境监控室,值班员袁君玲坐在屏幕前,屏幕上跳动闪烁的图表数字,代表着港区18个粉尘监测点的实时数据,不同煤炭种类以及温度、风力、湿度、流程、流量等因素,都会及时纳入信息中心。袁君玲指着密密麻麻绿色数字中的一处黄色数据说:“那里是二期堆场的位置……”她接着介绍说,粉尘检测的数据比清洁对照点莲园的数值高50微克/立方米,或达到国标限值的30%,系统会出现黄色预警;当数据达到国标限值的50%,系统会发出红色预警,并向区域负责人推送短信;不仅如此,智能系统还可以同步调整抑尘洒水档位、作业流量等,防止粉尘扩散。

煤,从洪荒远古而来,就是一成不变的黑色。在黄骅港,从翻车机车间的天桥上俯瞰车间全景,车厢里的煤一如既往地黢黑,但是,车间各处却是五颜六色的:橘红、浅蓝、明黄、浅黄……连地面灰色水泥的纹路,都清晰可见。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些配件箱体的颜色,竟是“煤黑”的死敌——白色!

在常人看来,这里是“煤的世界”,还能怎样呢,整体环境都与煤保持一致,“一黑到底”不就完了?但科技创新给了黄骅港人底气:全流程抑尘,智慧化管控,使黄骅港的粉尘抑制率达到甚至超过了98%,煤污水处理实现“零排放”,“两湖三湿地”水域植被覆盖率达32%,鱼塘、菜园、果园三步一景、五步一画……

穿上那件曾困扰黄骅港人的“白衬衫”,再也不是梦。

绿色港,生态港,未来港

业余时间,汪大春还是个足球迷。十多年前,一位一起踢球的同事辞职去了南方,据说是因为雾霾问题。

汪大春也思念山清水秀的江西老家。但他坚信国家治理改善环境的决心与力度,他对爱人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的污染状况不会持续太久,国家一定会加快解决环境问题,黄骅港的粉尘也一定能够治理好!”

现在,碧海蓝天对于汪大春而言已司空见惯,他多想让那位离开的同事故地重游——看看这座花园一般清洁美丽的现代化煤港。

黄骅港的“美”,不止于花草树木——煤炭港区实现了码头岸电全覆盖,未来的黄骅港还将实现零碳港口、无废港口、生态港口,通过风电和光伏的利用达成绿港氢城。

煤,人类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有了煤就有了电,有了光明和温暖。把煤从煤尘、煤污水等遭人唾弃的“暗黑形象”中解救出来,让煤港人从智能、智慧的科技创新中寻找财富升级路径——这,就是黄骅港的选择。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考察调研。“现在港务系统建得越来越好了,码头干净、整洁、现代化。不像以前的煤码头,到处都是煤灰,连树都是黑的。”总书记感慨道,“中国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也是我国当前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推动绿色发展,并非不要煤炭,而是要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

是啊,置身于绿意盎然、干净整洁的港区,倘若不是林立的筒仓、堆场里轰隆隆作业的机械臂提醒我们这是一座庞大的煤炭港口,谁都会以为自己身处一座城市花园里了。

2023年7月2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第十一届中华环境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黄骅港作为全国首家煤港AAA级工业旅游景区,获得企业环保类中华环境优秀奖。这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重要的社会性奖项,这个奖能够授予一家昔日“天乌蒙,水灰黑”的煤港,意义显而易见。

在黄骅港生产区域的中心地带,有一大片茵茵绿草,常有群鸟在那里起舞啾鸣。人来车往的煤港,天蓝、草绿、花鲜,鸟群与人和谐共处,各自悠然。

在春风中驻足黄骅港,想起这里的煤与这里的鸟语花香,突然觉得:我们追寻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就在眼前、就在脚下……(刘世芬

责任编辑:郑晓娟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