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记者走基层特别报道|赶考路上 党旗更红

2024-03-23 07:46:0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编者按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今北京市)。出发前,毛泽东说,“进京赶考去”。

75年前的春天里,“进京赶考”队伍一路北上,当日留宿在唐县淑闾村,3月24日傍晚到达涿县(今涿州市)。3月25日凌晨,毛泽东一行由涿县乘火车向北平进发,当晚抵达香山。

赶考没有停歇,我们一直在路上。

“赶考日”前夕,河北日报组织记者沿着75年前的路线,重温历史同时,记录当地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在新时代不断进取、拼搏奋斗的故事。

3月21日,游客参观西柏坡景区。 河北日报记者 董 昌摄

在革命圣地西柏坡

带着乡亲谋幸福

河北日报记者 董 昌

3月21日清晨,披着霞光的西柏坡公路上,大巴、小轿车一辆接一辆驶向革命圣地西柏坡。

在紧挨着西柏坡村的梁家沟村,记者遇到正要出门的村委委员陈素梅。“山上的特色民宿正装修,我去看看。”她骑上摩托车,看上去风尘仆仆,“村里要发展,咱们党员干部就得冲在前。这不,我们正在山上打造一批农旅新项目。”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柏坡时,曾与干部群众亲切座谈。陈素梅作为群众代表参加了座谈。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殷殷嘱托,深深印在陈素梅的记忆里。

2018年,梁家沟村“两委”换届,陈素梅当选村委委员。她全身心投入到村里的工作中。

为了交上一份满意答卷,梁家沟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党员铆足劲谋发展,建起了7000平方米的红旅小镇,还依托2300亩山场发展寿桃等特色种植,修建12公里的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

吃上了“旅游饭”,梁家沟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5万元。“我们正朝着体验式旅游的方向发展,今年要把山上的老屋改造成具有燕赵风情的特色民宿,还要开发泡泡屋这样的旅游新业态,吸引更多游客留下来。”陈素梅信心满满。

如今,平山县西柏坡镇西柏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3月21日摄)。 河北日报记者 董 昌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为乡亲们谋幸福的初心,在西柏坡党员心中始终清晰而坚定。

沿着中共中央旧址西侧的小坡往下走,西柏坡村招待所新建的木阁楼格外亮眼。走进招待所,经理闫二鹏正带着工人给阁楼的木梁上油。

去年对标三星级酒店标准,改造提升了20多间客房;今年又投资6万多元建了木阁楼。年年拿出钱搞建设,究竟是为啥?

闫二鹏说:“为了让游客在咱西柏坡住得更舒服,更为给乡亲们打个样,谁让咱是共产党员!”

2004年大学毕业后,闫二鹏回村从父母手中接管了招待所。之后,又成立了村里第一家旅行社,建起了西柏坡旅游网。

搭乘红色旅游快车,近年来,西柏坡村的旅游品牌越擦越亮。闫二鹏的事业也从招待所延伸到了饭店、红色拓展基地等领域。“我正在探索开展红色研学和生态露营相结合的沉浸式旅游,为补齐西柏坡旅游业态短板闯一条新路子。”闫二鹏说。

西柏坡的奋斗故事,每天都在更新。

西柏坡镇北庄村,广为流传的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就从这里唱响。

近年来,北庄村和河北靖昊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合作,创办了团结食堂、北庄特产馆,建成了精品民宿院落、田园综合体,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90后”女孩宋晓丹是河北靖昊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北庄运营总监,负责村里文旅项目运营。

“起初,我并不想留在农村发展,直到来到北庄,遇到了村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干部群众,才真正理解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意义,找到了扎根农村的价值。”宋晓丹说,“只要大家团结一心、苦干实干,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在唐县

办好老百姓的事儿

河北日报记者 高 珊

3月20日,春分。

唐县淑闾村中,一处红瓦白墙的农家院里,一畦畦绿油油的青菜沐浴在春光里。

37岁的村民李超正要出门去自家的断桥铝门窗厂,看到记者来访,便停下了脚步。

这处整洁温馨的农家院,正是75年前,那支从西柏坡出发的“进京赶考”队伍夜宿的地方。那时在这里居住的,是李超的太奶奶葛贵多老人。

今年100岁的葛贵多老人已经没法亲口讲述当年的故事,但李超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太太(太奶奶)说,那是天快擦黑儿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她扒着门缝望见了一个背影,后来才知道那是毛主席。”

那是一个不眠之夜。毛主席十分关心土改后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刚住下就和县、村干部召开座谈会,一直工作到深夜。

物换星移,75年过去,这个小村庄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但赶考精神始终薪火相传。这些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当年“赶考”走过的泥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村里的老房也多数翻盖了新房。

2023年5月,村合作社成立,土地流转,村民入股,村里建起了生态有机农场,带动村民增收。

“这不,老屋的复原址就要建好了,门口还准备建个小广场,让大家都能来这里了解当年那段‘赶考’故事,让党员同志们时刻记着要办好老百姓的事儿。”眼看着村里越变越好,淑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国敏笑容满面。

3月20日午后的唐尧古镇商业街。 河北日报记者 高 珊摄

2023年4月以来,淑闾村所在的高昌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我们打造了一条集淑闾村、唐尧古镇、浊鹿山、峪山庄村在内的旅游线路。去年,全镇人均年收入超1.5万元。”高昌镇武装部长杜红艳介绍。

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在外打拼的村里人纷纷回来创业。不仅是高昌镇,如今唐县20个乡镇中,返乡就业的人数大大增加。唐县人社局2023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农村劳动力县内就业人数达19万人。

位于县城南5公里的唐县民政事业服务中心里,投资1800多万元的“唐乐楼”已建成。“‘唐乐楼’是一座四层的养老公寓,设有154张床位,每个床位配有独立衣柜、床头灯、紧急呼叫器等,室内配有中央空调、独立卫生间,为老人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唐县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主任邸兴朝表示,他们将以更加耐心细心的服务,答好自己这份“赶考”答卷。

在涿州

写好“市场回城”新答卷

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

3月19日,涿州市三义小学,书声琅琅。

在学校操场北侧,有一座青砖灰瓦的古朴建筑,在现代化的校园里,显得风采别样,那便是党中央进京前毛泽东住所纪念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承载的是赶考路上的涿州记忆。

“老百姓关心的,正是我们要办的。”1949年3月24日傍晚,毛泽东率领党中央机关抵达涿县(今涿州市),发现街面上冷冷清清,向时任县委书记王成俊提出市场回城、繁荣经济的要求。

“市场回城”,成为涿县县委学到的“执政第一课”。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涿县把市场从城外迁了回来,经济很快呈现出繁荣景象。

时下,涿州市党员干部正以赶考精神探索创新,砥砺奋进,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涿州答卷。

3月19日,涿州市东仙坡镇上胡良村党支部书记王超(左)向民宿租住户征求意见。 河北日报通讯员 刘永兴摄

在涿州松林店经济开发区,原子高科华北医药有限公司的分子靶向诊疗药品生产基地项目(一期)8栋建筑已全部竣工。该公司是从北京疏解来的央企子公司,工程部经理曹端介绍:“这里将成为亚洲产能规模最大、产品最齐全的综合性放射性诊疗药品生产基地。”

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涿州正以赶考精神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麦田泛绿、果树发芽、街道整洁……走进东城坊镇三城村,眼前呈现的是一幅幅和美乡村新画面。在村西麦田里,村党支部书记赵连红正带着村干部丈量土地,“今年准备流转1000亩地,把小田变大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带领乡亲们进一步增收。”

乡村振兴舞台广阔,“闯创干”在这里蔚然成风。

在东仙坡镇上胡良村村西,一座座徽派小院围湖而建,优美的景观颇有江南韵味。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全村倾倒垃圾的地方,环境脏乱差。

2021年,41岁的王超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从事文旅产业管理多年的他在2022年引进第三方公司,不花集体一分钱,开展环境整治,把闲置农宅翻建成徽派民宿。不到一年时间,就把昔日最脏乱区域改造成环境优美的休闲度假区。“这个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带动村民增收近百万元。”王超还有了新目标,到明年底,民宿规模从现有的20套扩大到50套,打造成保定市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在香山革命纪念馆

讲好“赶考”故事

河北日报记者 袁 铮 孙也达

北京香山脚下,香山革命纪念馆(以下简称“香山馆”)气势恢宏,古朴庄重。

3月20日下午,纪念馆宣传教育部党员干部杨佳萍来到香山馆二楼,带领一支学生团队参观中共中央进驻香山时期历史的大型展览——《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

“以前来过香山吗?听没听过‘赶考’故事?今天由我带大家了解这段历史。”说着,杨佳萍与同事们将名为《我到香山来“赶考”》的书,发放到同学们手中。

这本书是香山馆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印的,讲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于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柏坡到25日进驻香山,并在香山继续指挥解放全中国和筹备新政协、筹建新中国的过程。

这些年,展览主题没变,但讲解一直在创新。

800余张图片、1200余件文物,杨佳萍一有空就会深入研究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党的红色历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扬“赶考”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讲解形式也在与时俱进。通过每周五的网络直播,杨佳萍和同事让线上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3月20日,香山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在为观众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河北日报记者 袁 铮摄

这段时间,香山馆正在筹备一场纪念中共中央进京“赶考”75周年的主题活动。参与相关工作的编辑研究部党员干部王园忙个不停。

3月20日,王园正对活动中的主题图片展进行版式校对,为布展做着最后的准备。这个图片展是香山馆和西柏坡纪念馆等联合举办的,生动呈现了从提出“赶考”命题到书写“赶考”香山答卷的光辉岁月。

这两年,让王园感触最深的,就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香山馆和西柏坡纪念馆的沟通交流更频繁了。

“讲好‘赶考’故事,学术交流互鉴必须先行,这就是属于我的‘赶考’。”王园说。

从西柏坡到香山,去年刚入职香山馆文物征集研究部的党员干部陈梦雅有着别样的感受。祖籍河北的她,小时候到石家庄市平山县的舅爷爷家串亲戚时,舅爷爷总会带她到西柏坡转转。就在入职前,舅爷爷还在电话里嘱咐她,“从河北到北京,踏上自己的‘赶考’路,要踏实认真,吃苦肯干,多讲奉献。”这让陈梦雅下定决心,一定要答好自己的“赶考”答卷。

2019年9月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香山馆累计接待观众突破150万人次。而在香山馆的党员干部看来,他们的“赶考”才刚刚开始,“一定牢记初心使命,满怀信心激情,向更多人讲好‘赶考’故事。”

责任编辑:张永猛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