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名农技人员下基层,接上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2月18日,从磁县到临漳,几十公里的路,段美生开车走了三个小时。每走一段,这位邯郸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高级农艺师都要下车走进麦田,用随身携带的小铲子挖出几根麦苗来端详半天,而后再在本子上记录些什么。他说:“及时掌握了苗情和墒情,才能指导好生产。”
当天,刚走进磁县讲武堂镇的一处麦地里,段美生就被人拉住了手:“段站长,您看我们这地块是否该镇压镇压了?”问话的人是磁县禾下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栗维杰,他的合作社经营着数千亩土地。
“你这儿是壮苗,不必镇压,镇压是针对旺苗的,目的是控旺保墒,你这儿等化冻之后可以锄划一下,这样能增加土壤温度,提升墒情,促苗早发。”段美生细致地解答着……
“能否用3年时间使全市粮食平均亩产增长到一吨?”2010年夏季,时任邯郸市长的郭大建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出了这一课题,专家几轮论证后的结果认为,依靠科技支撑,邯郸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但问题是怎样才能把农业技术推广下去?从那时起,为承担起建设“吨粮市”的使命,包括段美生在内的邯郸市县两级共计15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以高产示范方建设为抓手,实行对农民的“零距离”服务。
“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遇到的问题随时随处存在,由于得不到及时解决,所以生产相对粗放。派驻农技人员驻点包方,目的就是要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接上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邯郸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春波介绍,为督促农技人员真正成为“吨粮市”建设的智力支撑,局里要求农技人员自带生活用品,长期驻点,并且还要定期组织示范观摩,进行评比排队。
就这样,两年间,邯郸市市县两级1500多名农技人员常年扎根田间地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培训带动了上百万农民开始科学种田。同时,他们还成功总结出了一整套粮食高产稳产核心技术体系,这些应用在粮食种植上的新技术,一项接着一项,贯穿了小麦、玉米两季庄稼的从种到收。
在临漳县章里集乡黄辛庄村,村民连俊堂感受最深刻的就是玉米的套种改成机播后,去年平均亩产增长到了700公斤。连俊堂说,粮食增产,他最想感谢驻村的农技人员。
记者采访中,讲起这两年来身边的变化,一位40多岁的县农技人员竟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说,从大学毕业满腔热情来到基层,结果过去搞培训,讲课都没人听,有技术也推广不了;而今建设“吨粮市”,农业技术变得吃香,自己也有了用武之地,感觉人生价值、社会地位都在变得不一样。
【责任编辑:殷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