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于建超等人的设计,6月初由燕赵都市报冀中版和刘洪安一道发起的“保定良心油条联盟”,就是为了寻找更多“油条哥”,让老百姓更方便地吃上“良心油条”,而保定晚报则联合市文明办、市消协、市场管理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了“良心餐饮自律群”。
于建超表示,“如果媒体不带动,相关部门不动作,光报道刘洪安一个人有什么用呀!”据他介绍,目前全省已有上百家商户申请加盟。
记者了解到,保定“良心餐饮自律群”报名者已多达200多家,首批挂牌27家,覆盖保定市餐饮上下游企业。
“加盟门槛高不高?”记者有些担心加入联盟者良莠不齐,未来会影响联盟声誉。
“要想参与这两家联盟,条件之一就是需要通过义务监督员的监督查验。”于建超告诉记者。
保定学院大学生李骉和马佳腾就是首批义务监督员。马佳腾告诉记者,他的第一次任务就遭到了拒绝。摊主看他又是拍照,又是记录,就赶他走:“我们不需要这个,不需要接受采访。”尽管一再解释,最终这家早点摊还是拒绝了监督,最终又退出了联盟。
“一个缺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究竟能否胜任食品安全监督的职责?”面对这样的疑问,曾担任系团总支副书记的李骉表示,学管理的他会注重细节,在监督过程中首先会跟店老板沟通,问下一天大概用多少油,用多少面,然后据此计算出来一段时间的用量,与采购票据核对,对得上的话,基本可以放心,“通过对油桶的观察等也能做出判断。”“作为媒体发起这个自律群,等于是把我们的信誉‘赌’到了上面,万一有人打着这牌子进行不法经营,那就坏了,所以我们特别谨慎。”保定晚报策划部主任齐雪冬介绍,这份谨慎不仅体现在对于自律群的命名格外强调自律和良心,而且在考察中会向商家特别申明,若达不到承诺的条件,肯定要被摘牌,而且还会被曝光!
在谁来监督的问题上,两家媒体用自己的行动分别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在其背后,却还有着制约。
【责任编辑:郭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