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俊凤为学生讲解剪纸技艺。 王明娟摄
6月11日,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承德举行,这是我省首次承办该项活动。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主办方推出了一系列活动,以拉近大众与非遗之间的距离。
保护——
全社会共努力
6月11日上午,修缮一新的普陀宗乘之庙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巍峨庄重。普陀宗乘之庙保护修缮工程竣工仪式吸引了上千名游客前来观看。该工程历时3年,共完成了55项单体建筑保护维修,并已通过省级工程技术验收。这是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央财政投入6亿元用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保护修缮。目前,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在通过方案审批的105个项目中,已开工96项,完工86项,其中53项古建类项目已通过国家技术验收。
当日上午,滦平县五道梁村村民白春向和其他十几位长城保护员一起,从领导手中接过国家文物局颁发的“长城保护员证”和巡查制服。
白春向今年49岁,已经干了11年长城保护员。作为一个生长在长城脚下的人,起初他对长城的历史价值并没有太多了解。“2004年,长城文化公社的志愿者到我们那儿研究长城,我第一次认识到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自那时起,长城在白春向眼里不再是破败不堪的砖墙。2005年,滦平县选长城保护员,他报名并成功入选。2009年6月,白春向将祖孙三代收藏的54个石礌(古代长城守军的武器)捐献给了当地文物部门。
“文物保护,重在基层,长城保护更离不开守卫在一线的文保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目前,长城沿线有3000多名长城保护员,他们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恶劣,但都默默无闻,辛勤奉献。此次向长城保护员颁发工作证和巡查服装,就是要对这支队伍给予关爱,今后还要努力改善他们的待遇,让他们在享受鲜花和掌声的同时得到应有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