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石家庄开幕。图为祝凤臣表演的山东梆子《老羊山》选段。河北日报记者耿辉 赵威摄
9月28日,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石家庄开幕。图为许荷英表演的河北梆子《咏梅》选段。河北日报记者耿辉 赵威摄
贰
河北梆子自诞生以来,曾出现过三大流派:直隶老派、山陕派和直隶新派。直隶老派又有南北之别,南派以上海为中心,北派以京津冀为中心,流行于河北、京津、山东及东北三省。其特点是文武兼备,唱做并重,并率先创作河北梆子时装戏;山陕派由来自山西、陕西的艺人形成,念白带有浓重的山陕韵味,唱腔凄凉、悲壮。表演上重特技,如翎子功、帽翅功、发缕功等;直隶新派以女演员为中心,重唱功,唱腔高亢激越,伴奏音乐火爆,艺术上善于创新。现代流行的河北梆子,就是直隶新派的延续。
河北梆子音乐属梆子声腔系统,高亢激昂,苍凉悲壮,高亢处如春雷炸响,低回处如行云流水。乐队由文武场组成,文场以板胡为主,笛子为辅,其他有笙、二胡、唢呐、三弦。武场有板鼓、大锣、铙钹、小锣、梆子、小钹等。
作为我国北方一个重要地方剧种,河北梆子不仅受到城乡观众的喜爱,而且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器重和关爱。
1960年5月1日,毛泽东在时为河北省省会的天津观看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13岁的裴艳玲演出武戏《闹天宫》(饰孙悟空),对裴艳玲一口气拧90多个旋子赞不绝口。演出后,毛泽东在接见裴艳玲时问:“你多大啦?”裴艳玲答:“13。”“家在什么地方?”“肃宁县傅家佐。”“你父亲是搞什么的?”“京剧武生。”“哈哈……门里出身嘛!你跟谁学的戏?”“我的师父叫李崇帅。”“你能唱吗?”“能。”1962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西山中直小礼堂又观看了裴艳玲演出的河北梆子《宝莲灯》(饰沉香)。毛泽东看戏后,非常高兴,他指着裴艳玲说:“小猴子变成小沉香了。”又说:“你们这个戏很好,有反抗精神,小沉香可是个小英雄啊!你们的演出也很成功。”
周恩来与河北梆子也有缘。早在1959年国庆时,他就在京看过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演出。1963年秋,又在北京电视台演播室看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杜十娘》。1972年12月,周恩来陪同几内亚共和国总理兰萨纳·贝阿沃吉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到天津访问,12月12日晚举办文艺演出,晚会组织者规定演员不许“返场”(即不许演两次),其中一个节目是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的董艳华唱《红灯记》中铁梅那段“仇恨入心要发芽”,她刚唱完,不知有“不返场”规定的周恩来,一边鼓掌一边大声喊:“再唱一个!”其他观众随之热烈鼓掌。舞台监督见周总理这样爱听铁梅唱段,马上催董艳华“返场”。董艳华兴奋地快步上台,又唱了一段铁梅的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周恩来听完演唱,高兴地笑了。演出结束后,周恩来陪外宾上台与演员合影时,还特意让董艳华站在自己的身旁。
再往前说。1945年秋,冀中军区举行抗战胜利祝捷大会,会后演出河北梆子《打渔杀家》。出席祝捷大会的朱德总司令问冀中军区司令员孙毅:“你是河北人(孙毅是河北省大城县人),可晓得河北梆子为啥这样激昂铿锵?”孙毅一时回答不上来,朱总司令说:“那是因为历史上你们河北屡遭外敌入侵,老百姓心里憋着一口气,他们不屈服,要反抗,所以唱戏都是喊出来的。正所谓自古燕赵多豪杰,胸中不平就吼高腔啊!”朱总司令彼时对河北梆子的解释,既着眼于舞台,又有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