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彩色思政”实践活动·绿色之旅丨曾经“寸草不生地”,如今湿地好风景

2023-11-08 17:21:1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河北新闻网讯(宋娜)近日,由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和华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彩色思政”实践活动·绿色之旅顺利结束,华北理工大学20余名教师、学生代表来到位于唐山曹妃甸青龙湖北岸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试验展示区,实地参观、了解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及成果,上了一堂生动的“提升海洋科技能力、助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场课。

曹妃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试验展示区俯瞰图。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河北省遥感中心)供图

“以前,这里的土壤盐度是40‰左右,跟海水的盐度差不多,经过修复后,目前已经降到5‰至8‰,一般的耐盐碱植物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走进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试验展示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湿地修复研究室主任孙宇先用一组数字,为同学们介绍了这里进行生态修复后的显著效果,“经过逐步改良,日后,这片土地也可以成为后备耕地资源。”

盐沼湿地是河北省滨海湿地三种类型之一。青龙湖畔的土壤盐渍化程度高、水系连通不畅、植被覆盖率低,是典型的退化盐沼湿地。2021年2月,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河北省遥感中心)(以下简称“河北省水勘院”)联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共同打造了1.5万平方米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试验展示区,通过植被种植、监测不同坡度环境下盐地碱蓬生长情况、设置排盐管、连通水系等多种方法,降低土壤盐度、改善水文环境,目前已构建起一套“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自循环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低成本、节淡水、可持续等优点。

“这些暗红色的植物是盐地碱蓬,它的生长情况可以反映土壤盐度。芦苇可以净化水质,为水鸟提供栖息场所。”河北省水勘院海科所技术负责人马旺,为同学们介绍了盐生环境下以碱蓬为主和水生环境下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修复技术,“以前这里可以说是寸草不生,经过修复,现在的地表绿植覆盖率已经达到80%左右。”

大家在展示区内边走边看,暗红色盐地碱蓬连片生长,水中茂盛的芦苇随风摇曳,不时有水鸟飞过。

华北理工大学师生代表在曹妃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试验展示区与专家交流。赵家葆摄

“地上这个洞是做什么用的?”“土壤中析出的盐分后续会如何处理?”“在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同学们不时与专家进行互动,随着话题逐渐深入,大家对湿地生态修复的课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们学校位于渤海之滨,土地盐渍化是沿海地区的突出问题。经过今天的参观学习,同学们看到了在书本上学到的盐碱地改良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的显著成果,也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是一句空话。”华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师马诗蕾表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会多带学生走出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让更多同学认识到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华北理工大学师生代表在曹妃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试验展示区合影。熊雪瑶摄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实践中讲。这次活动为我校师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学习、实践舞台,也让大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见证了我省在生态修复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华北理工大学张思远老师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更是一次思想洗礼,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坚定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好绿水青山”的信心与决心。

责任编辑:宋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