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纵览原创丨歌谣里的吴桥杂技

2023-10-26 10:40:5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吴桥杂技老照片。(图片由杨双印提供)

运河岸边,吴桥“九月庙会”正热闹。

“九月庙会”颇有看点,集中展示技艺切磋、拉街巡演、祭拜吕祖、悬祖议事等昔日杂技文化交流场景,既为广大游客再现古代杂技的繁荣盛况,又为杂技演绎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更为杂技与旅游深度融合进行了积极探索。吴桥将讲述吴桥杂技从大运河走出故乡、走向世界的文化故事。

“条河两岸度春秋”

吴桥杂技,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至今,吴桥杂技历史已有2800多年。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这是一首在吴桥杂技人中间至今广为流传的古老“锣歌”。多少吴桥杂技艺人闯荡江湖、谋生创业的人生故事就浓缩在这首歌谣里。

10月20日上午,杂技文史学者、《河北艺术史(杂技卷)》的主编杨双印告诉记者,“锣歌”是吴桥杂技艺人表演时使用的“说口”艺术,这种“说口”,合辙押韵,边敲锣边说,以吸引观众,故称“锣歌”。吴桥流传至今的古老“锣歌”尚有不少,但这些“锣歌”诞于何时、何人所作,如今已难以考证。

杨双印说,上文“锣歌”中的“把戏”即杂技,“条河”是民间对大运河的称谓,吴桥杂技的发展、兴盛与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张20世纪80年代的吴桥杂技老照片。(图片由杨双印提供)

“没有吴桥不成班”

大运河贯通后,运河两岸码头、城镇快速兴起,人口众多,这为吴桥杂技艺人谋生提供了极佳场所。近代史上,运河流域的大城市中出现了著名的艺人活动聚集区,如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等,江湖艺人称之为“杂八地”,这些地方都聚集了大量吴桥杂技艺人,江湖上有“没有吴桥不成班”的说法。

“农闲时,许多吴桥杂技艺人就离乡沿着运河两岸往南往北卖艺,走到哪儿演到哪儿,农忙和过年时再回来,他们不放弃耕种。”杨双印说。有首“锣歌”为证:“不掏本儿,不误事儿,自制几件家把什儿。农闲走出庄稼地儿,走南闯北耍把戏儿。”

身怀绝技的吴桥杂技艺人出门可以不带路费,这个说法毫不夸张,也有一首“锣歌”为证:“宁吴二县,鸡毛变蛋,走京串卫不带盘缠。”杨双印给记者讲了一个他搜集资料时听到的故事。从前,一位父亲要带着两个儿子去闯江湖,走到村口,几岁的三儿子见了闹着非要一起去,于是父亲就在村口让人给孩子他娘捎个口信——小的也带出去了。那时正值夏天,小儿子还光着屁股,一家人走到一个码头“撂地”,演出完收了钱,小儿子就有了件短裤,再往前走到一个地方卖艺,小儿子又添了件上衣,一身衣服就置办齐了。

旧时吴桥杂技艺人沿河活动,常与摆渡人打交道,一个流传至今的说法是,摆渡人不收杂技艺人的摆渡钱。


“鬼手”王保合

“现代杂技之父”

随着铁路、公路、航空业逐渐兴起,吴桥杂技艺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远方。清末民初,吴桥杂技鼎盛一时,一些有胆识、身怀绝技的艺人开始单身或结伴远走天涯海角,有的人到达欧美,还有不少艺人赴南洋谋生,推动吴桥杂技走向世界。这其中有一人不能不说——孙福有。在俄国、印度等国巡演多年的孙福有1921年6月回国创建了中国第一家马戏团——中华国术马戏团。中华国术马戏团搭建演出大棚,使中国杂技表演从街头艺术转变为舞台艺术,此外,这家马戏团还为杂技艺人加装保险绳。后来,孙福有被称为“现代杂技之父”。

“鬼手”有绝活儿

江湖远去,运河悠悠。说到现如今的吴桥杂技艺人,有一人不能不说——王保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桥杂技代表性传承人、魔术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清单”这样描述王保合:“1944年生……出身于杂技世家,6岁从其祖父王玉林(老北京天桥八大怪之一,卸索大王)学艺,1951年开始登台表演……其传统戏法‘三仙归洞’演出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速度快、趣味强……被誉为‘鬼手’。”

“鬼手”有多快,20年前记者在吴桥杂技大世界就见识过。“三仙归洞”是一个传统魔术,三球两碗一根筷子,三球在两碗之间来回变换位置。那天,王保合一头长发,穿着花色的上衣,说着吸引人的“江湖话”,边说边演,观众围了一圈,现场气氛热烈。三球在两碗之间多次神奇地变换位置,演到尾声,两只碗分别被掀开多次,底下各有一球,另一只球不知在哪儿,众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王保合呵呵一笑,对旁边一个几岁的小女孩说:“孩子,你说吧,你说在哪个碗就在哪个碗。”小女孩依言随手一指,王保合掀开碗,里面果然有两只球。

王保合曾公开揭秘:“这个‘三仙归洞’就是一个手法……就在掀碗开碗的时候去动手……”说破看不破,这就是“鬼手”的厉害之处。据说,某电视台的三台摄像机曾多角度拍摄王保合的表演,录像慢慢回放也无法识破“天机”。

“鬼手居”里有传人

如今,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有一处叫“鬼手居”的场所,主角自然是“鬼手”王保合。10月22日,王保合的儿子王立刚告诉记者,王保合由于年事已高,去年起已经息演,但他还是经常骑着自行车到“鬼手居”转转。

令人欣慰的是,王保合“三仙归洞”这手绝活儿已有不少传人,其中,王立刚表演的“三仙归洞”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时过境迁,“条河”依然流淌在老一辈吴桥艺人的心里、梦里。

“去年,老爷子还经常一个人骑自行车到运河边上逛逛。”王立刚说。

《吴桥县情2022》介绍,全县现有杂技教育、杂技演出、杂技魔术道具制作等各类杂技文化团体113家,杂技专业村15个,专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遍布世界各地。

运河岸边,杂技之乡吴桥,繁华更胜往昔。(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李健敏

责任编辑:高小茹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