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坚持“两创”河北非遗实践|昌黎地秧歌:“扭”出美好新生活

2023-12-12 07:26:54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11月15日,昌黎县宋庄村,国家级非遗项目昌黎地秧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宋建亮和地秧歌爱好者,为村民带来一场精彩的地秧歌表演。昌黎地秧歌经过几百年传承发展,已成为展现昌黎地域文化的传统艺术形式。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扭秧歌的队伍,乡亲们“扭”出新风采,“扭”出幸福生活,展现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2022年10月,宋建亮(中)和小学员同台表演昌黎地秧歌。(资料片)  宋建亮供图

乡风乡韵地秧歌

15日下午,随着宋建亮一声“让咱们的秧歌扭起来”,昌黎地秧歌传承所外热闹起来,演员们尽情地扭、转、跳,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路过的老人小孩、骑自行车的年轻人纷纷停下脚步,欣赏演出,有的小朋友也跟着扭起了秧歌。置身其中,记者深深地被昌黎人对地秧歌的热爱之情所感染。

“逢年过节,我们昌黎都要进行地秧歌演出,秧歌已深深融入昌黎人的血液。‘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都会扭一扭。’昌黎的男女老少都爱表演地秧歌,每个人说扭就扭,在舞蹈中尽情释放自己的艺术才情。”宋建亮说。

“昌黎地秧歌,动作简单,表达直观,扭起来红火奔放、欢乐开心。人们自编自导,以最朴素的方式,传达最朴素的信念。”白云是昌黎地秧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昌黎地秧歌传承所学员。说起家乡的地秧歌,她满脸自豪,“我从地秧歌中看到人们对自身命运的表达,他们用秧歌给自己鼓劲加油,为丰收庆贺,为生活歌舞,这种简单的快乐却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宋建亮为记者解释了昌黎地秧歌所蕴含的精神力量。逢年过节,秧歌队伍浩浩荡荡,乡间道路热闹非凡。鼓乐交响,演员舞动行走,节奏时快时慢,队形不断变换。如果两支秧歌队伍碰到一起,就更热闹了,他们尽情斗舞,各家都拿出看家本领比赛,整个街道都沸腾了,双方舞蹈尽兴,方才作罢。不仅这些,昌黎地秧歌形式上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内容上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是“秧歌出子”。人们在秧歌舞蹈中,真正释放自己、打开自己。

“这是一种大众语言,也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文化,老百姓把此刻的生活,已经彻底艺术化了。”宋建亮说,地秧歌让冬日的村庄变得热闹起来,让整个春节变得生动起来。

古老秧歌新演绎

新潮的服饰、时髦的发型,初见宋建亮,很难将他和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民间艺人联系在一起。表演地秧歌过程中,他的表现更让人惊讶,“倒立吊扇”“乌龙盘打扇”“叠罗汉扇”等一个个独创的高难度地秧歌动作,征服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昌黎地秧歌艺术以舞蹈为主,兼容歌、剧、乐等艺术形式,随着时代变迁,它不断增添新的元素,融合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既保留民间传统,又具有符合当代艺术审美的新样貌。

“我们的地秧歌没有台词,所有的故事都蕴含在表演者举手投足间。”为了让表演的人物更有神韵,宋建亮将武术动作与地秧歌融合。为了把自己融入角色中,一个动作,他反复练几百甚至上千遍,转扇子的手被磨破结痂,脸笑僵、手脚酸麻是常有的事儿。他钟情地秧歌中的“丑”角,在《断桥》《跑驴》等节目中出神入化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精心打磨地秧歌动作、角色外,宋建亮努力为地秧歌注入更多文化元素。他表演的地秧歌舞《酒趣》,通过对传统昌黎地秧歌舞台化提升,展示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赞美了昌黎人乐观幽默、勤劳淳朴的性格和生活态度,同时把地秧歌艺术与昌黎红酒产业文化结合,古老的地秧歌不断演绎着新时代故事。

保护传承,创新传播。宋建亮和众多地秧歌爱好者,把地秧歌“扭”到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助演队伍中,“扭”进了上海世博会,“扭”上了央视大舞台,甚至“扭”到了国外……让越来越多的观众都感受到昌黎地秧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市民对非遗的认知度提升很快,现在地秧歌演出很受欢迎,观众都非常爱看。我们今后要不断加大传承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昌黎地秧歌的表演水平。”宋建亮说,当下,昌黎县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统筹资源创新开发,让非遗活起来、用起来、传下去。以昌黎地秧歌为例,近年该县积极创编新的地秧歌舞,拍摄多部地秧歌剧目,组织了多场专场演出,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地秧歌艺术盛宴。

秧歌薪火代代传

“动作一定要稳,注意眼神和表情,笑容要真实一点儿。只有打心眼里笑出来,才能真正感染观众……”日前,宋建亮在昌黎地秧歌传承所认真地为朱浩宁、朱绍宁这对儿双胞胎兄弟指导地秧歌动作,“昌黎地秧歌动作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对这样的小朋友,没有严格的训练,很难将动作做好。”朱浩宁、朱绍宁说,他们跟着师父学习地秧歌已经四年了,现在有机会也和师父一起登台演出。

在昌黎地秧歌传承所内,还有很多朱浩宁、朱绍宁这样的学员,大到七旬老翁,小到几岁的孩童,一到节假日,他们就会聚集到这里,向宋建亮学习地秧歌技艺。对这些地秧歌爱好者,宋建亮因材施教,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示范地秧歌基本动作。

“我喜欢昌黎地秧歌,从小便与地秧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有义务将地秧歌艺术传承弘扬下去。”宋建亮介绍,小时候觉得地秧歌好玩,经常追着秧歌表演队走街串巷看演出,后来拜鲁凤春、于振江为师,正式开始学习地秧歌。如今,他不仅利用闲暇时间和节假日在本村或其他村镇演出,教村民简单的秧歌动作,还义务担任昌黎县多所学校的民间文化课外辅导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教孩子们扭地秧歌、讲解地秧歌知识。

从喜爱地秧歌,到拜师学艺,再到现在成为非遗传承人,宋建亮与地秧歌结缘已有30余载。“只要大家喜欢学,我就愿意教,希望地秧歌艺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宋建亮说。(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

视频制作:史晓多

视频编审:刘萍 崔立秋

部分视频资料由昌黎地秧歌传承所提供

感谢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赵耀光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