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调查丨“文学之乡”金字招牌如何擦亮?

2024-01-02 08:01:2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日前,在云南举行的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馆陶的黑陶、粮食画等作为非遗文创产品闪亮登场。这些在馆陶本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笔下的“主角”,现在有了更响亮的注脚——它们来自“文学之乡”。

2023年9月,河北首个全国“文学之乡”花落馆陶。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城,自此又添一张新名片,其乡土风物,也伴随着“文学之乡”渐而声名鹊起。

“文学之乡”新名片的吸引力

2023年9月底,“文学之乡”一授牌,馆陶县就迎来了高光时刻。知名作家看馆陶主题采风活动、“河北省作协第5次走进基层”文学公益讲座、河北省文学社联骨干培训讲座等轮番在此地举办,吸引千余人参加。

“光是知名作家看馆陶主题采风活动就来了百余人,中国作协会员、省级文学院签约作家有30余人。”馆陶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洪宝介绍,从作家的数量和知名度可以看出“文学之乡”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作家们也感受到了“文学之乡”的热情:《潜伏》原著作者龙一被热情的读者围住合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一下火车,就收到文学爱好者送上的鲜花。

馆陶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凤彩说,有了“文学之乡”的加持,以后会有更多知名大家来这里采风,与本土文学爱好者交流。

“不仅把名家请进来,我们还要走出去。”馆陶文学内刊《陶山》主编牛兰学底气很足。他说,获评“文学之乡”,馆陶作者可以参加中华文学基金会组织的名家采风创作、专家改稿、调研讲座以及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相关文学活动。

自2018年开始创作以来,馆陶“90”后诗人陈赫的作品在《解放军报》《星星》等多家报刊发表,但是其名气仅局限于本地文学圈,缺乏大奖项支撑。这是馆陶青年作者的普遍困扰,这种困扰,将随着“文学之乡”的授牌而有所改变。今后,馆陶可直接报送“茅盾文学新人奖”“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等奖项,文学新人将有更多机会崭露头角。

还有很多变化,在馆陶悄然发生。

馆陶这座滋养起文学的小城,如今也被文学滋养着。

2023年11月6日,馆陶县政务服务中心人头攒动。钳工老李前来缴纳社保,排号比较靠后,在他掏出手机准备找个座位打发时间时,转身发现大厅里还有个桌椅整洁、藏书丰富的“育才图书室”。他说:“拿起一本书坐在宽敞的椅子上,心也安静了。”

据悉,获评“文学之乡”后,馆陶县图书馆、政务服务中心、县实验中学等被授予“育才图书室”牌匾,并获两万余册图书捐赠。如今,第一批“育才图书室”已经投入使用。

“我们这边的人好读书,做买卖也讲究。”2023年11月23日,全国单体最大的禽蛋批发市场——馆陶金凤市场里车水马龙,门市老板吴先生正跟广东的客商谈合作,谈吐中透着真诚、自信。

此时,省会石家庄,河北地质大学校园里,经济学院教授于振英正在讲台上授课。“我来自‘文学之乡’馆陶,这里有闻名全国的黑陶和粮画。”于振英说,在自己的中学时代,馆陶校园里就弥漫着浓浓的文学气息,宣传栏里张贴着校园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吸引学生们看了一遍又一遍。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让她受益至今。

金字招牌如何越擦越亮?

黑陶艺术之乡、粮画之乡、黄瓜之乡……在馆陶县,这些都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馆陶山水风物给了作家们灵感,写出来的作品又让这个小城声名远播。”牛兰学介绍,馆陶举办美丽乡村征文大赛,邀请外地作家来采风,把其中优秀作品汇编出版了《美丽乡村之歌》《艾香远兮》《黄瓜礼赞》等多部图书,为这片土地赋能。

如何让“文学之乡”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2023年11月21日,河北地质大学太行学社、河北省区域科学学会举办座谈会,组织经济学、文学领域相关专家,研究馆陶如何用好“文学之乡”金字招牌。“聚人气”和“谋长远”,成为座谈会上的高频词。

“馆陶不仅是河北首个‘文学之乡’,也是京津冀唯一一个。”于振英希望馆陶可以借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承办更多国家级、省级群众文化活动,形成新的文学IP。

“文学的热度要长期持续,关键在人。”河北地质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韩劲说,应培养更多艺术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形成良好创作氛围,具备与受众进行互动、沟通的能力和空间。

在与馆陶相隔千余里的河北北方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任亮也关心“文学之乡”建设。“馆陶应抓住有利时机,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方面发力。”任亮建议,除引导“文学之乡”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外,还需挖掘馆陶县特色文旅资源,应季应时推出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馆陶县文化旅游品牌,并依托“文学之乡”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

冬日暖阳下,牛兰学和同事们又出发了。在馆陶粮画小镇,看黍子、芝麻、草籽、谷粒,在一双双粮画姑娘的巧手下排列、粘贴,一幅粮食画跃然眼前,并且价格不菲,种在地里的粮食,成了挂在墙上的“黄金”,乡亲们由此走上致富路;在县陶艺文化创意园生产车间,看工人们忙着拉坯、绘画、雕刻,从推陈出新的造型和工艺中,寻找人们越来越有品位的文化追求……

“文学之乡”,正在努力讲好新的故事。(河北日报记者 马利)

责任编辑:苏琳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