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深读周刊·调查|大名的蒜,为啥进了“地图”

2024-01-04 07:41:3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阅读提示】

为了让从业者能精准掌握相关信息,减少价格波动,前不久,中国蔬菜协会发布了重点蔬菜品种产业地图,首批发布的产业地图包括大蒜、生姜、西蓝花三个品类。在中国大蒜产业地图中,河北省大名县在列。

作为河北省大蒜种植大县,大名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2万亩以上,年产蒜头超16万吨。值得一提的是,大名所产的大蒜,大部分并非作为商品蒜供应市场,而是作为蒜种供应山东金乡、河南杞县等国内大蒜种植大县。

可以说,国内许多优质商品蒜的“娘家”,就在大名。

2022年5月19日,大名县在万堤镇万中村组织开展大蒜机械化现场示范会,大蒜收获机正在进行大蒜采挖作业。河北日报通讯员 薛志鹏 摄

从种大蒜到卖蒜种

2023年12月21日,邯郸市大名县万堤镇张庄村。临近中午,气温在零下10℃以下。

村边的农田仍被大雪覆盖着,白茫茫望不到边。

大蒜种植户张明锋走进农田,弯下腰,用力将厚厚的积雪拨到两边,一片地膜终于显露出来。掀开一块地膜,他拔起一颗已经出苗的大蒜,细细察看。

“前不久突降大雪,还遭遇了10多年没见过的低温天气,对大蒜生长影响不小。还好蒜农们普遍在入冬前给大蒜覆盖了两层地膜,可以减轻低温带来的影响。”作为有10多年种蒜经验、承包着60多亩地的种植大户,目前大蒜长势让张明锋尤其上心。

47岁的大名县黄金堤镇张王庄村蒜农郭雪品,也时刻关注着低温天气里的大蒜长势。有20多年大蒜种植经验的郭雪品坦言,像这样的降雪和低温,印象中之前没有过,因此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等天气转暖之后再进行田间管理。

在大名,像张明锋、郭雪品一样的蒜农还有很多。作为国家蔬菜生产重点县和河北省大蒜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大名大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2万亩以上,从事大蒜种植的农户有数万名。

值得一提的是,大名大蒜多数并未作为商品蒜销售,其总产量的75%以上被用作蒜种销往河南杞县、山东金乡、江苏邳州等国内较大的大蒜主产区。因此可以说,大名是中国优质大蒜的“娘家”。大名蒜种的品质和产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内商品蒜的品质和价格。

这个位于冀南地区的平原县,是如何成为我国优质蒜种生产大县的呢?

“大名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有耕地120多万亩,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大名一带大蒜种植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当地农民从北宋时期就开始种蒜。”大名县农业农村局一级主任科员张希锁介绍。

不过,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大名大蒜种植面积还相对较小。“到20世纪70年代末,大名大蒜种植面积还不足1万亩。”张希锁说。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和外地往来的不断增多,大名引进了杂交红皮蒜。红皮蒜具有个头大、大蒜素含量高、含水量低、耐储运等优势,随着种植效益的提高,大名大蒜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

不过,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大名仍以商品蒜种植为主。从种商品蒜到种蒜种的转变,始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今年54岁的大名县万堤镇崔岳村村民邢德立,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做蒜薹生意。邢德立说,1997年前后,他经常用大车往山东金乡拉蒜薹,并在当地租冷库进行储存、售卖。在他的回忆里,如今已经成为国内重要大蒜生产基地的金乡,在当时所用的本地蒜种品质还比较一般——浅红皮、个头小、辣味浓、产量低,导致当地种植户收入不高。

“那时候,我拉的蒜薹有时候装不满一车,为提高运输效率,会配一些大名当地的红皮蒜拉过去。没想到,不少当地蒜农一见这种大蒜就相中了,并买来当蒜种用。”邢德立说。

第二年,金乡蒜农惊喜地发现,用大名红皮蒜种出来的大蒜不但个头儿大,而且耐晒耐贮存,辣味纯正不刺激,市场价比原来的品种每斤要贵好几角。一传十、十传百,熟悉邢德立的金乡蒜农见了他就开始要蒜种,有的人甚至早早就交了订金。

“大名蒜种品质好”的名声,很快从山东金乡扩展到河南、江苏等省份。有了市场需求,大名大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用途也从以商品蒜为主转变为以蒜种为主。

“如今,大名蒜头年产量超16万吨,蒜薹总产量达4.2万吨,年产值10亿元以上。可以说,人们在市场上买到的不少优质红皮商品蒜,都有大名蒜种的优良基因。”张希锁说。

2023年5月,大名县埝头乡大龙村蒜农在采收蒜薹。河北日报通讯员 周绍宗 摄

从蒜农到蒜商

大名种出的蒜种,为何品质这么好?

“大名蒜种的优良品质,和大名独特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2023年12月22日,大名县农业农村局一间办公室内,张希锁指着墙上的一张大名县地图,向笔者解开了大名蒜种的“秘密”。

“这里,大名县东北区域,有万堤、黄金堤、红庙、营镇、金滩5个乡镇,是大名大蒜的集中种植区。”张希锁用手在地图上比画了一个大致范围。

张希锁介绍,这5个乡镇均位于卫河以西,在地理上属漳河冲积扇的边缘,土质黏重,当地人称为淤土,非常适宜大蒜生长。多年的种植经验表明,大名县只有淤土地上种出的大蒜品质最优,其他区域种出的大蒜则品质明显下降。

除土壤条件外,大名地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和河南、山东、江苏等省份的大蒜产区相比,大名地理位置更加靠北,因此这里产出的蒜种,抗冻性也相对较强。

除自然条件外,良好的交通条件也有利于大名大蒜的流通和传播。大名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东、南分别与大蒜种植大省山东、河南省毗邻,因此大名大蒜作为蒜种供应山东、河南,在距离和运输成本上也有优势。

大名大蒜种植不但带动了蒜农致富,也催生出一批靠倒蒜、卖蒜为生的大蒜经纪人。其中有不少人,还拥有蒜农和蒜商双重身份。

作为大名最早的一批大蒜经纪人,邢德立见证了大名蒜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我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做蒜种生意,那时候种蒜的多,做大蒜经纪人的少。后来随着大名蒜种名声越来越大,交易需求增多,做大蒜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邢德立说。

作为有着20多年种植经验的种蒜大户,郭雪品转型为大蒜经纪人,经验同样丰富。

“早在2000年前后,我就在种蒜之余当起了大蒜经纪人。那时候,大名蒜种的名声已经很大,每到大蒜收获季节,来自山东、河南等地的客商络绎不绝。”郭雪品说。

郭雪品告诉笔者,到2004年前后,在大蒜核心产区之一的张王庄村甚至自发形成了“大蒜交易一条街”。“大蒜交易高峰期,张王庄村民仅凭一辆‘三马车’到周边村拉蒜转卖给客商,一天就能挣七八百元。”

“2023年,我作为经纪人给客户发出去了大约200万斤大名大蒜,按一亩地产3000斤大蒜计算,相当于卖出去600多亩地的大蒜,比我自己种的大蒜可多多了。”郭雪品表示。

随着大名蒜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不少蒜农和蒜商摆脱了以往的“单打独斗”,开始探索新的合作共赢方式。

大名县万堤镇后张庄村蒜农王庆河种植100亩大蒜,因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他与周边村40多个农户合作,建立起“蒜种繁育生产联合体”,累计种植蒜种800亩,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统一贮藏的方式,以保证质量。

“我的客户主要来自山东金乡和江苏邳州,合作十几年了,每年给他们稳定供货。如果没有大名蒜种这块招牌,当地很多门市卖不动货。”王庆河说。

无论种蒜还是卖蒜,最怕大蒜价格波动。遇上蒜价下跌怎么办?

“可以建大蒜冷藏保鲜库,把大蒜储存起来,既可错峰销售,又能保证全年供应。”张希锁说。

在建成不久的大名县黄金堤镇大蒜交易市场,笔者看到,多个智能化冷库已经投入使用。大名县蒜种协会副会长郭雪朋告诉笔者,目前冷库中有蒜农和蒜商储存的蒜薹、蒜种。

“这些蒜薹准备等春节前价格高的时候再卖,部分蒜种也可以等到春节前后当作蒜黄料往外卖,价格比作为蒜种卖还高。”郭雪朋表示。

据了解,目前大名县包括黄金堤镇大蒜交易市场和营镇的河北晓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交易市场这两个规模较大的市场在内,共有大蒜交易市场30余家,年交易大蒜量7万吨,占全县大蒜总产量的40%以上。

2023年12月21日,大名县万堤镇,河北工程大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被大雪覆盖。 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 摄

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种植

2023年12月21日下午,大名县万堤镇的一条乡道旁,有一片被蓝色围挡围起来的农田。

虽然和其他农田一样也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但田埂上整齐排列的蓝色标牌说明了它的与众不同。同行的大名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这片农田是河北工程大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基地总面积约150亩,目前试种了50亩21个品种的大蒜。

“这些大蒜是从全国各地引进的优良地方品种,目的是通过试验选育出最适合大名当地种植的好品种。”大名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春峰介绍。

为啥要进行外地大蒜品种的引进和试种?

王春峰介绍,大名大蒜产业的第一次大发展,是从引进外地杂交红皮蒜代替本地白皮蒜开始的。如今,杂交红皮蒜虽被广泛种植,但蒜农们常年在一块土地上种大蒜,地越种越薄,造成大蒜产量和品质下降。此外,红皮蒜已经种了几十年,部分蒜农反映出现品种退化,市场认可度下降,大蒜品质亟待提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此前一些大蒜种植户曾探索过良种选育、土壤改良等,但因能力有限导致效果一般。大名县农业农村局也多次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到大蒜集中种植区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推广大蒜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不过,在大蒜品种选育方面,因基层科研力量有限,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王春峰坦言。

大蒜提质,高校参与。2021年以来,冀南蔬菜综合提升岗团队、河北工程大学科研人员在河北工程大学生态学院院长王丽萍带领下,立足大名大蒜产业基础,围绕发展绿色大蒜优势产区,开展了大蒜脱毒和引种筛选工作。

团队先后在全国各地引进优良地方品种30多个,经过多年比较试验,筛选出高产早熟绿帽薹蒜品种1个(代号Y-5)、高产白色蒜头品种2个(代号Y-13和Y-18)、高产紫皮蒜头品种1个(代号Y-3),部分品种已经在大名进行试种。

实现大蒜种植的现代化转变,靠新品种的选育,也靠机械化的推广。

“大蒜钱,不好拿,不是跪着就是爬。”提到种大蒜的难,大名县万堤镇韩六店村大蒜种植户韩增文感触很深,“跟种其他农作物相比,种蒜可是个苦力活。”

为啥这么说?“种蒜常要猫着腰,弓着背,先拿工具刨沟,把蒜瓣一粒粒栽进沟里,再埋上土。一亩地要栽2万多粒蒜瓣,长时间蹲着,腿根本受不了。播种一天大蒜下来,腿关节直疼。”韩增文说。

人工种蒜不但累,效率还低。韩增文告诉笔者,在大蒜种植环节,每个成年劳动力每天仅能种3分多地,播种1亩大蒜的人工费高达600元。

人工又贵效率又低,为何不能像小麦那样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呢?

王春峰介绍,首先是农机与农艺没有深度融合,特别是农户们大蒜种植不规范,行距、株距不一致,导致收获机械“水土不服”,无法大范围推广应用。其次,各地大蒜种植土壤质地差异大,机械无法做到普遍适应。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蒜播种时要求出芽的那头必须朝上,如果歪了或者倒了,就会大大影响产量,目前机器播种的正芽率,跟人工比还有一定差距。

虽然大蒜机播目前还存在诸多技术堵点,但韩增文家2023年秋天播种的100亩大蒜,仍有一半选择了机械作业。

“人工越来越贵,而且大蒜适播期很短,我家秋播时有50亩地实在找不到足够的工人,就选择了机械播种。”韩增文表示,“机器一天能播种10到15亩,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而且播种一天的成本只要200多元。”

“这是我家第一次使用机播,还说不准收成怎么样。如果最后算下来和人工播种差距不大,以后会继续增加机器播种的比例,毕竟随着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机械化是发展趋势。”韩增文说。

针对已有机械在大蒜生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关部门和技术单位也在进行攻关。

在大名县黄金堤镇金乡水岸社区,河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产业创新团队建设了200亩大蒜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重点探索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机械化种植模式。

“随着良种化、机械化、集约化的不断推广,大名蒜种的名片会越擦越亮。”张希锁说。(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 通讯员 冯军兵)

■记者观察

让“大名蒜种”招牌更亮

大名大蒜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大名蒜种在业内更是声名远播。如何立足已有优势,将大名蒜种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业内人士认为,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品牌意识,让大名蒜种这个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品牌就像农产品的一张名片,可以赋予农产品更高的价值和内涵,让产品具有更高的辨识度。单从品质来看,大名大蒜具备成为著名品牌的先天条件。20多年来,大名大蒜以其优良的品质而被河南杞县、山东金乡、江苏邳州等国内著名大蒜种植区域广泛引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蔬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测结果也显示,大名大蒜在含水量、含糖量、大蒜素含量、抗病性等方面,均属优秀水平。

目前,山东苍山大蒜、金乡大蒜均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河南杞县大蒜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江苏邳州黎明大蒜先后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江苏省名牌产品。业内人士认为,大名可以向这些地区“取经”,尽快将大名大蒜申请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或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产品知名度,还可以进行地域专利保护、划定产地保护范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其他地方打着“大名大蒜”旗号进行售卖的情况。

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大名大蒜产业做大做强的另一个有效途径。目前,大名大蒜产业仍以种植和销售为主,除一两家蒜米加工企业外,没有其他的大型大蒜深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山东金乡、江苏邳州等大蒜强县的先进经验。

早在2009年5月,金乡就规划建设了经济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园区总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其中国际大蒜产业园、生物技术产业园等是重要板块。目前,金乡县规模以上大蒜加工企业已有128家,年加工能力达110万吨,研发推出黑蒜制品、硒蒜胶囊、大蒜多糖等40多种深加工产品。

在邳州,邳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仅大蒜产业链条上已汇聚大蒜商贸和加工企业300余家,建成5个集中收购市场、1个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大蒜年交易量达100万吨。邳州大蒜产业已形成一条集种植、深加工、贸易、研发、市场服务等于一体,一二三产相融通的百亿级完整产业链条。

文/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

责任编辑:张永猛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