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太行第一集”火了!走进石家庄南佐感受“新老碰撞”

2023-12-08 11:14:3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农历十月初六,石家庄元氏县南佐一个平常的集日。上午10时,大集上已经挤满了熙攘的人群。他们从老街两侧涌入,分散在各个摊位前,或挑拣货物、或与摊主讨价还价、或埋头享受热气腾腾的小吃,将喧闹与闲适融合得恰到好处,演绎出冬日大集的千姿百态。

两元一个的肉饼、二十元一双的千层底布鞋、十元七斤的橘子……集市上五花八门的货品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南佐大集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因商户众多货品丰富,在民间有“太行第一集”之誉。2023年,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南佐大集又在网络平台结结实实地火了一把。当百年大集遇上网络新机遇,走进南佐,沉浸式体验“新老碰撞”的魅力……

无人机照片,充满烟火气息的南佐大集。 纵览新闻 赵荣昊 摄

乡村大集遇上新顾客

南佐大集农历逢一逢六(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开集,不仅供当地村民采买生活必需品,还吸引了很多来自市区和周边各县,甚至外省的游客前来打卡。

直径约一米的大锅里炖着熬菜,面摊主人手脚麻利地压着饸饹面,大集上还有散货零食、现炒干货……

“手工茶面,八块一斤!”大集一角,南佐镇西北街村村民董彩茹正在向顾客推销着自家的茶面。茶面是当地的特色产品,它是将小米洗净晾干后压成面,再炒制而成的。

董彩茹今年53岁,从小在南佐镇生活的她,对大集有很深的感情,介绍起来也如数家珍:“这边是卖山药、小米、蔬菜这些农产品的,那边是小吃摊,到了中午都排着长队。”现在除了赶集卖货,董彩茹还在村里开了个门市,售卖日用品、馍馍和饼干等商品。

在董彩茹的印象里,自从石家庄市区到元氏县的1003路公交车开通,大集上的人就越来越多。“现在收入大概能增加一半,”她说,“之前到下午三四点就结束了,公交通车以后,集市延续到天黑才收。”

南佐大集上,村民董彩茹在展示自家制作的茶面。纵览新闻记者 闫漪 摄

不仅公交车的开通给南佐大集带来了新顾客,还有一些人是通过观看网络视频产生了到南佐大集“打卡”的想法。

50岁的王女士从短视频平台看到南佐大集的信息,专程从石家庄市区开车来南佐逛集,不是为了购买什么必需品,而是喜欢这种氛围。“现在物质十分丰富,想买什么买不到?就是喜欢小时候那种感觉,喜欢怀旧。”王女士笑着说。

一群爱好骑行的年轻人,通过网络了解到南佐的“网红大集”,骑行一个多小时来到这,围在小桌前,有说有笑地品尝着当地小吃。领头的骑手晴儿说,“我们是特意过来的,因为大集正好碰上周末也很难得。”

这群年轻人尝过了十几种小吃,吃光了两斤散货零食,说集市给他们的印象是很有烟火气息、有过年的感觉。“我们有些人也是第一次见面”,十几个人的骑行队伍,集市给他们提供了彼此熟悉的空间。

网络和交通的进步,让南佐大集遇上了新的顾客,集市也从村民采买生活物品的场所,演变成了新鲜的旅游打卡地。

南佐大集上,摊主正在制作拉面。纵览新闻记者 王青峰 摄

老手艺遇上新机遇

早晨8点多,曹洁琼和父亲推着三轮车到集上摆摊售卖挂面。三轮车不大,但每次也能拉下两百多斤挂面,一般到下午能全部卖完。曹洁琼说,从爷爷那辈算起,她家中已经有三代人制作、售卖挂面了。

挂面是纯手工制作,需要经过和面、醒面、擀面、搓面、割面等多道工序,整个过程只添加水和盐,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挂面口感筋道,煮熟后不容易糗。曹洁琼一家人早晨五点半开始制作挂面,忙活到下午四五点,一天能制作六十多斤。

曹洁琼一家在南佐大集摆摊已经十多年,据她回忆,以前是由父亲开着三轮车到周围村庄流动售卖,“现在集市人气旺了,也不需要去别的地方卖了”。

曹洁琼的父亲是一个脸上挂着朴实笑容的男人,他用当地方言认真地和顾客介绍自己做的挂面:“我们的挂面都是空心的,有粗细两种。”不一会的工夫,小摊就卖出了十来捆挂面。

印有南佐大集Logo的广告牌。 纵览新闻记者 于在洋 摄

如今,手工挂面这个老手艺遇上了新机遇。

一次偶然的机会,2023年农历腊月,在南佐大集附近执勤的东南街村党支部书记李豪发现,有很多网红来集市上拍摄短视频。作为一个85后,李豪觉得机会来了,几个村干部开始申请注册“南佐大集”商标,共注册了十大类商标,几乎覆盖了与食品相关的所有类别。

李豪说,把手工挂面、酒曲馒头这些特色农副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未来,这些南佐大集上的特色产品,还将销往全国各地。

南佐大集上,市民正在购买散货零食。 纵览新闻记者 于在洋 摄

传统风俗遇上网络平台

赶集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但在农村地区,集市不仅是当地居民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场所,也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根据县志,南佐大集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当地有一句俗话说“赶过南佐大集的是见过世面的人”,如果遇到什么纠纷,就“让赶过大集的人来评评理”。

据李豪回忆,在他小时候,南佐大集以散摊的形式存在,位于村子中心的交叉路口,供当地百姓售卖、交换自家农产品。2008年,为了整合集市、疏解交通,东南街村注册成立了兴龙山货市场,大集自此有了固定的位置。2022年,东南街村对南佐大集周围的道路进行了硬化翻新,把两侧门市进行改造,统一设计了牌匾。目前,南佐大集上的商户共有1000多家,沿街排开一公里多,除了附近村民,还有来自周边县区甚至保定的商户专程来南佐摆摊。

传统风俗遇上网络平台,也给当地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南佐大集作为一块天然招牌,售卖的是当地的农产品,展示的是充满活力的乡村日常。自从南佐大集在短视频平台火了之后,李豪觉得“大集上人流量明显增加了,说普通话的人也多了”。这也让东南街村这届85后村干部嗅到了新的机遇,目前,东南街村正在筹办“山货节”,为南佐大集提供更多的曝光度,以期引来更多的客流量。

今年9月,南佐大集农产品店已经在石家庄市区试营业,而这只是南佐大集“走出去”的第一步。

与集市相隔一条窄街,南佐大集的电商直播间也初具雏形,直播间的货架上展示着手工挂面、手工馒头和茶叶等商品。未来,东南街村将抓住网络机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把村里的农副产品推向全国。(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 闫馨雨、闫漪

责任编辑:闫馨雨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