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一场评剧盛宴背后的文化唐山

2023-12-08 12:19:29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扫码阅读手机版

□ 张岩 刘珲

“火红的太阳出东方,温风吹来百花香……”台上演员细眉挑起、眼角微扬,唱腔婉转、余音绕梁;台下观众如痴如醉、举箸忘食,掌声不断、连呼过瘾。在汇聚了众多唐山特色的唐山宴饮食博物馆,评剧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日日有人等着、盼着。本地人听上一段评剧就觉得这丰富的饭食也多了一种滋味,而更多的外地人被评剧或高亢圆润或细腻缠绵的唱腔惊艳,久久流连。而这,只是评剧与生活交融的一个寻常场景。

评剧,这带着呔音呔韵的“莲花落子”传唱百年;

评剧,这张属于唐山的特色文化名片因有了评剧艺术节这方极具影响力的舞台而越擦越亮。

扎根唐山 绽放精彩

百年莲花落,白话念经久,世人用心收。

唐山是评剧的发源地,历经百年传承,从冀东走向全国,从简单的地方说唱艺术发展为中国第二大剧种,成为戏曲百花园中一朵散发着冀东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老一辈评剧艺术家马泰、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等都曾在唐山接受过艺术的滋养,洪派小生创始人洪影更是一生扎根唐山将钟爱的评剧发扬传承。2006年,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之无愧的“唐山声音”。

第十二届评剧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唐山自2000年开始承办评剧艺术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作为最早启动举办评剧艺术节的城市,唐山彰显出了对于评剧艺术的重视和极强的前瞻性。从第一届高规格、高水准的艺术节开始,经过20多年的精心培育,评剧艺术节已成为中国评剧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会,是评剧保护的平台、传承的载体和评剧艺术发展的龙头。评剧艺术节扎根唐山,届届精彩,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如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曾昭娟、刘秀荣,以及唐山市评剧团文华奖、梅花奖获得者张俊玲,梅花奖获得者罗慧琴等,都藉此推出了自己的艺术代表作。在名家辈出的同时,评剧艺术节还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剧目,如《磨盘谣》《八女投江》《红高粱》《喊一声妈妈》《百姓医生》等。

评剧艺术节举办期间还以票友大赛、班社参演等多种形式带动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台上台下各展其能,尽显风流。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评剧的根基越扎越深,枝叶愈加繁茂。剧目多、演员多、观众多,评剧艺术节为评剧艺术和演员群众搭建起了荣光闪耀的舞台,让这一传统艺术呈现出“三多”特点,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评剧盛会 人民节日

唐山是一方历史悠久的土地,人文荟萃的民间非遗在这里得以传承创新,100多年间,评剧艺术在这片土地上一直延续不衰。在唐山,张嘴就能唱上两嗓的评剧票友就有上万人,能上台演上几出折子戏的也有两三千人,由评剧爱好者自发组建的民间评剧团已达到100多家。

群众之所爱,政府之所为。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首届评剧艺术节举办以来,仅市级财政安排专项办节资金就达2000余万元。今年成功举办的第十二届评剧艺术节更是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办出了新的高度。

现代评剧《我的嫂子我的娘》。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旋律。在本届艺术节的20台精品剧目中,革命题材现代戏有11台,占比超过50%。《第一支部》《台城星火》《刘胡兰》《相期吾少年》等一批新近创排的弘扬主旋律的现代评剧亮相舞台,在传递新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延拓了主流价值观,弘扬了民族精神。

影响力持续提升,参与度不断扩展。此次评剧艺术节有来自19个院团的20台精品剧目和20个民间班社的21台交流节目参加演出,来自京、津、冀、黑、吉、辽、蒙、赣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余人在唐山登台献艺。可喜的是,今年首次有南方院团——江西德安县评剧团前来参加评剧艺术节,这是评剧“北花南开”的生动实践,也反映出评剧艺术节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更加深入人心。

培育后备力量,赓续振兴动能。评剧后备人才的力量不断壮大,本届艺术节上,许多剧目大胆启用中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充分体现出各地对评剧中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体现出新时代评剧艺术的蓬勃发展与继往开来。

坚持文化惠民,赋能美好生活。本届艺术节面向全市人民免费发放演出票,主办方提前公布演出剧目、时间,并开通线上、线下多种领票方式,充分体现评剧艺术节的文化惠民性质,先后有2.1万余名观众走进唐山大剧院等5家剧场观看演出。

观众看戏兴味盎然。

媒介形式迭代,评剧艺术“出圈”。为了让更多的评剧爱好者能够共享评剧盛宴,进一步打破传统舞台界限、拓宽参与渠道,主办方在河北新闻网开设评剧艺术节专题页面,对所有演出剧目进行了全程直播。这一做法不仅使未能到场的观众通过网络就能便捷地观看所有展演剧目,而且还能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回看、反复欣赏,同时也保留了大量完整的艺术资料。据介绍,河北新闻网、纵览新闻客户端网络直播的浏览量高达3100万人次。

……

本届评剧艺术节期间,“评剧热”还创造性地从舞台上蔓延到了剧场外,从演员票友圈子扩散到更多普通群众当中。唐山宴、河头老街等地也成了众多年轻游客过戏瘾的时尚打卡地,体验者们穿戏服、画脸谱、舞水袖,跟着专业老师学习手眼身法步,举手投足有板有眼,感受评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躬身传承 昂首创新

唐山一直秉承“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积极探索传承和发展评剧艺术的新思路、新方式,努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创新文旅融合传播方式,让评剧这一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走进校园、走进生活、走进百姓,在新时代绽放勃勃生机和无穷魅力。

沉浸式实景演出《那年芳华》。

“抬头挺胸!”“注意眼神!”“走!”在唐山市艺术学校的排练厅里,评剧老师正在逐人指导细节,随着老师指令的发出,又是一个鲜活灵动的出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伴随着每日的勤学苦练,一批批评剧新人在这里茁壮成长。作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学校”、唐山唯一一所国办全日制中等专业艺术学校,唐山市艺术学校担起了培养评剧人才的重任,成为评剧新人的“摇篮”。这里有全国首个由政府出资开设的免费评剧班,面向全国招生,选拔出好苗子;这里有完备的四年制教学大纲,突破了以往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开创了传统艺术科学化、规范化课堂授课的先河。从这里走出去的评剧专业毕业生是全国范围内首批具有大学学历的素质全面的评剧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肯定,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内多地院团的骨干,该校的评剧专业也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相期吾少年》演出现场。

作为评剧发源地的专业剧团,唐山评剧团在业内享有盛誉,集聚了众多评剧名家和优秀演员。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和长处,扛起评剧艺术传承的大旗,以老带新,专门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全国招收优秀青年演员,挖掘他们的潜能,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业务水平,打造出一批评剧青年领军人物。新(凤霞)派传承艺术人才培养还于2019年获评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同时,该团所创排的剧目多次获得国内大奖,2005年,《香妃与乾隆》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中荣获最高奖“优秀剧目奖”;2013年,《从春唱到秋》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和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2017年,《喊一声妈妈》获河北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9年,《乐亭县令》获得河北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21年,《相期吾少年》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2023年获得河北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唐山是评剧起源、发展的沃土,这里既有专业院团为观众献艺,又有不少业余团体常在小剧场演出,还有许多孩子接触评剧、学唱评剧、长大后走上评剧事业的道路;这里也是评剧推陈、创新的基地,人们不断尝试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为评剧注入活力。

踏上唐山南湖中的那弯小岛,化身剧中人,赴一场穿越百年的约会,听一段由评剧娓娓唱出的它自己的故事。许多来唐游客慕名前来欣赏全国首部把传统戏剧——评剧,用时尚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沉浸式实景演出《那年芳华》,更加深了大家对于评剧的了解和喜爱。

用评剧的内容赋予实景演出文化的内涵,用实景演出的新形式激活评剧新的生命力,将传统戏曲与市场需求进行接轨,是唐山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过程中对唐山文化的纵深挖掘,是唐山做好文旅融合文章,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有益尝试,同时也对评剧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唐山评剧的红火,促进了评剧艺术的发展;评剧艺术节的举办,更让这一艺术瑰宝得一方舞台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如果说评剧艺术节是一场评剧的盛宴,那其背后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文化唐山的独特魅力,更值得我们细细回味、好好传承、久久为功。

新时代,唯努力,不负韶华;新征程,唯奋斗,不惧风雨!

评剧的精彩故事正在唐山被续写……

图片由唐山市文旅局提供

责任编辑:程涵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